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中,唐山正以机器人产业为突破口,加速融入区域创新网络。近日,一场以“北京·河北机器人产业共享制造对接”为主题的盛会在北京举行,11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唐山凭借其产业基础与创新模式成为焦点。这座传统工业城市正通过“北京创意、唐山转化”的协同路径,推动机器人产业向200亿元规模迈进。
唐山的机器人产业版图已初具规模。截至今年9月,全市机器人企业达262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2%至90.7亿元。其中,唐山高新区聚集了240家企业,占全市总量的近九成,形成以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全国焊接机器人市场份额第一的开元集团、消防应急领域龙头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等企业均扎根于此,构建起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链条。
共享制造模式成为唐山破解产业痛点的关键。当地打造的“平台接单、工序分解、多厂协同”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从设计研发到物流售后的全流程服务。以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为例,这座2024年初投用的基地设有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部门,年产能达3000台(套)。通过柔性生产单元,工厂可灵活适配不同企业需求,帮助入驻单位降低单位成本8%以上,缩短研发周期15%,不良品率下降10%。目前,该模式已吸引中科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12家京津冀团队落地,促成36家初创企业落户。
唐山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当地正构建“双向飞地”创新生态:在北京设立“科创飞地”,为唐山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在唐山建设“制造飞地”,实现北京成果“拎包入驻”。这种跨区域协作已见成效——今年前9个月,京城机电配天机器人、天瞳威视等40个北京项目签约入驻,中科院农业机器人、土壤养分伽马能谱车等50余项产品完成从概念到市场的转化。
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成为产业增长新引擎。唐山梳理出钢铁、能源、医养等110个典型场景,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以钢铁行业为例,当地拥有世界最大产业集群,仅“机器换人”市场需求就超百亿元。华安百唐公司正重点突破钢筋分拣场景:针对建筑垃圾中废钢与杂物分离难题,研发团队尝试让人形机器人替代人工在履带两侧分拣,尽管目前仍面临形状识别、动态抓取等技术挑战,但已推出导览、巡检等场景的解决方案。
为加速技术落地,唐山高新区每年组织90场以上“机器人+行业”对接会,今年已促成10余项企业间合作。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受聘全领域挖掘应用场景,推动本地企业与需求方精准匹配。中信重工开诚智能二期项目即将投产,百川集团三期项目进入试运行,既有企业的裂变发展正与新兴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双重驱动。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唐山正以制造优势为基,以创新生态为翼,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书写工业城市转型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