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弱水静静流淌,胡杨林披上金黄盛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一年中最绚丽的时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开启年度收官之战,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肩负使命,准备在浩瀚宇宙书写新的传奇。
10月30日上午,问天阁内,执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3名航天员首次集体亮相。指令长张陆时隔两年多再次叩问天宫,这位经验丰富的航天驾驶员将带领团队完成重要使命;第三批航天员武飞和张洪章则以全新身份开启太空首秀,分别担任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个由三种类型航天员组成的乘组,年龄跨越"70后""80后""90后"三个代际,展现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生机。
按照计划,10月31日深夜,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将从这片见证无数奇迹的西北大漠腾空而起,直指中国空间站。这不仅是航天员个人的荣耀时刻,更是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征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每一次火箭升空,都承载着对过往成就的致敬;每一回星河探索,都彰显着向未知进发的决心。
张陆的航天之路始于2009年。当时已是空军某团空战射击主任的他,毅然报名参加第二批航天员选拔。经过严格训练,2022年11月29日,他作为神舟十五号乘组成员首次进入太空。在180多天的任务期间,他创造了多项纪录: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开启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完成4次出舱任务,刷新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他担任神舟二十一号指令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神舟十五号任务结束后,张陆以"新人"姿态投入高强度训练。他给自己定下严格标准:所有训练科目必须达到最优成绩。尽管年龄增长带来体能恢复挑战,但他每天比年轻队友多花时间训练,用更多汗水和努力弥补差距。2024年,他成功入选神舟二十一号乘组,面对由不同专业背景航天员组成的新团队,他充满信心:"我们的特长互补,能够覆盖任务各个方面的需求。"
32岁的武飞创造了中国航天两项新纪录:执行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和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这位来自内蒙古包头的青年,201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航天器热试验工作。他参与验证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的热控系统,为航天器在太空稳定运行作出重要贡献。
2018年,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启动,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武飞毫不犹豫报名,希望通过亲身操作自己参与设计的航天器,为航天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从科研工作者到航天员的转变充满挑战:飞船手动交会对接训练初期操作不精准,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航天员请教;水下训练时与厚重训练服"磨合"困难,在张陆指导下逐渐掌握技巧。入选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后,他深知责任重大,每天认真记录训练细节,确保每个操作都准确无误。
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将负责空间站组合体的平台照料、设备维护维修和升级等工作。他对即将到来的太空任务充满期待:想亲手完成热学相关实验,想透过舷窗寻找故乡草原,想体验太空漫步与宇宙"零距离"接触,还想和队友在太空共度春节,创造独特人生记忆。
载荷专家张洪章的航天梦想源于对科研的热爱。这位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研究者,曾带领团队突破离子传导膜技术瓶颈,实现关键材料国产化。当得知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首次面向科研人员招募载荷专家时,他毫不犹豫报名,希望将科学理想与飞天梦想结合。2020年9月,他成功入选,开始航天员训练生涯。
训练中,张洪章发现多年打太极拳的习惯意外帮助他掌握离心机训练要领。太极拳中的身体控制技巧,让他能更好地应对训练中的胸腹部挤压感。从科研工作者到航天员的转变,也带来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过去追求创新方法,现在更注重准确执行规定操作;过去关注局部优化,现在考虑系统整体影响。这种转变让他更深刻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系统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