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今日,追忆钱老五次抉择,共盼神舟二十一号出征圆满

   时间:2025-10-31 07:09:5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今日,我们怀着敬意,纪念钱学森先生离开人世的第十六个年头。这位科学巨匠的足迹,不仅镌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中,更深深烙印在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上。

“当你在晴朗的夏夜仰望星空,是否曾因星辰的遥不可及而感到失落?我们绝非如此卑微,人类必须征服宇宙!”这段铿锵有力的话语,出自钱学森二十四岁时的笔端。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因五次重大抉择而彻底改变,更将推动一个国家的科技命运驶向新的航向。

钱学森的成长之路,始终浸润着中华文化的滋养。幼年时,父亲钱均夫为他购置大量典籍,行囊中装满“中华文化丛书”的少年,在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启了与工程技术的缘分。面对中学老师关于专业选择的分歧——数学、中文、艺术,他毅然选择了铁道工程,立志“造火车头”。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彻底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目睹空中的硝烟,钱学森将目光投向天空,决心“造飞机”。他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远渡重洋攻读航空工程,却在深入研究中发现:航空工程实践缺乏理论支撑。于是,他做出了第三次选择——从工程师转向航空理论研究,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生。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钱学森以惊人的毅力攻克难关。1941年,他在《航空科学学报》发表的《柱壳轴压屈曲》论文,仅10页正文背后,是800多页的推导演算手稿。这项成果解决了航空界多年的技术瓶颈,也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1955年,历经五年拘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归途。当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否造导弹”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同样能做到!”这份自信,让他从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1982年,从领导岗位退下的钱学森已年过七旬,但他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第五次选择中,他重返学术理论研究,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全新理念。晚年,他仍坚持订阅多领域杂志,用工资和稿费设立购书基金,直至去世前两天仍在阅读。

钱学森的远见卓识,始终指引着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1986年,在载人航天起步的论证中,他力排众议,提出“应将飞船方案也报中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关键决策投下关键一票。

200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以纪念他对科学的贡献。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乘组凯旋后,航天员均专程前往钱学森家中汇报,这份跨越时空的致敬,见证着中国航天人对先辈的传承。

今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即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征太空。这场任务不仅承载着探索宇宙的使命,更寄托着对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深切缅怀。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中国航天的征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