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零下60℃不冻湖之谜:压力消融与地热交织,冰盖下藏多少未知?

   时间:2025-10-01 09:56:1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南极冰盖的深处,一项惊人发现让全球科学界为之震动——雷达探测显示,冰层之下竟隐藏着一片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的液态湖泊。这片被称为“东方湖”的水域,被厚达数千米的冰层包裹,地表温度常年低于零下60摄氏度,却始终保持着液态状态。这一反常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地热作用的激烈讨论。

关于东方湖的形成机制,科学界长期存在两种对立观点。前苏联科学家认为,湖底岩石中检测到的比周围高2摄氏度的异常温度,表明地热是融化冰层的主要原因。而美国团队则依据默多站的地热测量数据指出,南极地壳热流量远低于全球平均值,不足以维持如此大面积的液态水。这种矛盾,成为极地研究者心中的未解之谜。

在大学期间,一次极地地质课上的雷达图像展示,让研究者对东方湖产生了浓厚兴趣。图像中,东方湖如同深蓝色宝石镶嵌在冰盖底部,标注的数据显示,其上方的冰层重约3000万亿吨,产生的压力相当于278个大气压。这一数据,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线索。

2019年南极科考季,一支研究团队带着改良的冰雷达设备,首次尝试直接探测东方湖。然而,探测初期遭遇了严重挫折。由于信号干扰,团队连续五天将基岩凹陷误判为湖体,导致所有数据作废。这次失败,迫使研究团队重新思考探测方法。

“必须换种思路。”团队成员傅教授在实验室中提出。他们将CReSIS数据库中甘布尔采夫山脉地区的雷达数据全部导出,试图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寻找新的分析方法。调试设备时,仪器的密封垫圈出现了0.02毫米的渗漏,这在南极的低温环境下可能引发设备故障。团队连续三天测试了七种密封材料,直到第十五次尝试才成功解决问题。

2021年,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基于变分自动编码器的智能检测系统。这一系统能够自动提取冰岩界面的反射波形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区分湖体与基岩。当首批分析结果出来时,团队成员震惊了——图像上不仅显示了已知的东方湖,还浮现出数十个此前未被发现的小型不冻湖,且这些湖泊大多分布在地质裂缝附近。

随着新发现的增多,研究团队开始重新梳理近十年的研究文献。2018年,有团队在范达湖底检测到地热活动迹象,湖底岩石温度确实高于周围;但2020年另一组学者对汤潘湖的研究显示,这个直径仅数百米的小湖,因含盐度极高,在零下57摄氏度仍能保持液态,与地热无关。这些发现表明,不冻湖的形成机制可能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2023年的钻探取样实验,进一步挑战了传统认知。当钻杆深入到2700米时,传感器传回的水温数据突然降至零下3摄氏度,这与“地热加热水温”的预期完全相反。这一结果,让团队开始考虑冰川学中的“压力消融”理论——在278个大气压下,冰的融点会降到零下2摄氏度左右。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团队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模拟南极压力的容器中,分别放入普通淡水和高盐湖水,观察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结果显示,普通淡水在零下2.1摄氏度开始融化,而含盐量与汤潘湖相当的水样,即使降到零下55摄氏度仍保持液态。更关键的是,当在容器底部加入微弱热源(模拟地热)时,液态水的范围扩大了三倍。

基于这些实验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解释:浅表层不冻湖,如汤潘湖,主要依靠高盐度降低冰点维持液态;而深层湖泊,如东方湖,则是压力消融与地热共同作用的结果——冰层压力使冰更容易融化,微弱的地热则像“保温器”一样阻止湖水重新结冰。

然而,新的疑问也随之产生。那些分布在地质裂缝附近的小型湖泊,为何有的有地热信号,有的却完全没有?在整理数据时,智能检测系统标记出一个特殊区域:那里的反射波形既不像湖体也不像基岩,且周边检测到微量甲烷气体。有学者猜测,这可能是地下微生物活动产生的热量,甚至有人联想到地外生态系统的可能性。

这些发现,让研究团队深刻体会到南极冰盖下的未知世界。他们计划用新研发的深冰取样器钻透东方湖的冰层,直接获取湖水样本。或许,这些“沉默的证人”中,藏着生命演化的关键密码。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