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人工智能革命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后一次重大技术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更会深度渗透国防、医疗、金融等核心领域,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可能跨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支撑这一论断的核心,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机器自主决策能力的突破性探索,以及其与能源核聚变等前沿领域的潜在协同效应。
作为这场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大模型技术正推动着人工智能向更高阶的自主决策迈进。然而,技术突破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难以预估的风险。以国防领域为例,科研人员在探索军事人工智能应用时,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题,更需直面伦理、法律与安全的多重挑战。这种探索的代价,有时会以最沉重的方式显现。
2023年7月1日,国防科技大学指挥控制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冯旸赫副教授的意外离世,为这场技术革命的代价提供了具象化的注脚。这位年仅38岁的学者,长期致力于兵棋推演、智能辅助决策等军事人工智能研究,其成果直接提升了国防系统的智能决策水平。官方通报中“因公牺牲”的定性,既是对其贡献的肯定,也隐含着技术前沿探索的潜在风险。
尽管外界曾对冯旸赫的离世存在诸多猜测,包括境外势力干预或国家机密保护等可能性,但官方与权威信源均将其定性为突发事故,未发现外部阴谋的证据。这一案例凸显了一个现实:在人工智能向国防等关键领域深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不仅需要面对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更需承担因工作性质带来的特殊风险。
人工智能革命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也是社会层面的重构。从产业升级到国防安全,从医疗诊断到金融风控,人工智能的渗透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而在这场变革中,科研人员的奉献与牺牲,构成了技术进步背后不可或缺的底色。冯旸赫的案例,只是这一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缩影,却足以引发对技术伦理与科研安全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