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将至,江西景德镇一位普通的小摊主因独特的经营风格意外走红网络。这位被网友称为“鸡排哥”的摊主,凭借幽默风趣的服务态度和真诚的经营理念,在预制菜争议不断的餐饮界掀起了一股“活人感”热潮。
“鸡排哥”本名李俊永,在景德镇某中学附近经营炸鸡排摊位已五年。他每天清晨六点出摊,先卖肉夹馍,中午开始炸鸡排,直到晚上十点才收摊。与其他摊主不同的是,他对学生顾客实行优惠价格,比普通顾客便宜一元,并坚持“学生优先”的原则——下午四点后,散客必须让学生先买,这种经营方式让他在当地学生中积累了极高的人气。
他的走红源于一段网络视频:画面中,这位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一边熟练地翻着油锅里的鸡排,一边与排队的学生开玩笑:“你们别把青春耗在等鸡排上,但我的鸡排值得等。”视频中,学生们围在油锅旁说笑起哄,满屏的烟火气让无数网友回忆起自己的校园时光。有网友感慨:“六元的鸡排,六百元的情绪价值。”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景德镇当地迅速做出反应,不仅出动安保和清洁人员维持秩序,还为“鸡排哥”安排了固定摊位。这种服务架势让人联想到去年山西“小西天”景区爆火时的场景。然而,与那些刻意营造的网红景点不同,“鸡排哥”的走红显得更加自然和真诚。
在当今餐饮界,许多连锁品牌正面临信任危机。以“西贝”为例,该品牌近期因处理消费者投诉的态度问题引发争议,其不专业的回应让公众对“大牌”祛魅。与此同时,一些自诩为“主理人”的店铺也遭到批评,他们颠覆传统“以客为尊”的关系,将消费者置于被筛选甚至“霸凌”的位置,一杯普通拿铁贴上“主理人”标签后价格飙升至五六十元,却拒绝接受市场评判。
相比之下,“鸡排哥”的经营方式显得格外清新。他嘴边挂着不重样的网络梗,用松弛、年轻化的话语与顾客交流,被网友调侃为“鸡排主理人”。但与那些刻意标榜“主理人”文化的店铺不同,他始终坚守服务者的本分。有顾客因风大吹走塑料袋而拒付钱时,他幽默回应:“鸡排免费,塑料袋六块,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那么我将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这种接地气的互动方式,让他与顾客之间建立了独特的信任关系。
“鸡排哥”的走红,反映出公众对透明和真诚的强烈需求。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预制菜争议不断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难以容忍商家对基本商业常识的破坏。他的成功证明,在廉价、个体户、透明化生产的特质面前,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商品背后的温度和诚意。
这种温度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经营理念中。五年来,“鸡排哥”始终坚持学生优惠,并与学生保持“放学之约”。这种看似“不平等”的规则,反而赋予了他的小摊以人格魅力。许多商家绞尽脑汁想要塑造的品牌形象,在他这里却自然流露。从营销角度看,他成功地将一个小地摊打造成了具有温度的消费场景。
“鸡排哥”现象的背后,是公众对商业本质的回归期待。市场合作关系的核心从未改变:消费者用货币换取商品,商家用商品和服务换取货币。这种交换有时只需要一种心理感受——感到“值”就买单,感到不值就停止。而在今天,公众越来越难以容忍商家对这一常识的破坏。
与那些追求标准化、效率的现代商业体系不同,“鸡排哥”代表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经营方式。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口铁锅、一辆三轮车就是全部家当。这种看似“落后”的经营模式,却因蕴含了基本的人性温度而受到欢迎。他的成功不依赖于高超的商业技巧,而是源于一个普通小本经营者的生存智慧——诚信和谦逊。
“鸡排哥”的走红也引发了对“主理人”文化的反思。在上海等城市,一些店铺以“主理人”为名,拒绝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将消费者分为“朋友”和“非朋友”,实行差别对待。这种做法违背了现代商业体系的核心——摒弃出身论,以效率、标准化和公开透明为准则。而“鸡排哥”则一视同仁,无论口头上多么花哨,行为上始终将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鸡排哥”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反映了消费者对真实、透明商业关系的渴望。当一些商家用工业体系的标准流程来冷漠对待顾客时,“鸡排哥”却用数倍的谨慎和真诚来经营每一个环节。这种对比,让他的走红显得格外有意义。
尽管“鸡排哥”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但他的出现为餐饮业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在预制菜成为主流的今天,消费者并非反对工业化生产,而是反对用效率为借口抹去基本的人性温度。从河南某面馆的续面事件到西贝的预制菜争议,商家的强硬态度都与公众的心理需求背道而驰。
如果“鸡排哥”的走红能促使更多地方支持和鼓励类似充满烟火气的个体经营,或许能为旅游业和餐饮业带来新的启发。在这个国庆假期,当人们走出家门成为消费者时,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真诚的服务和人间烟火,而不是被教育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