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市场“金九银十”的热闹景象中,新车预售成为行业焦点。不少新车型在预售阶段便展现出惊人的市场表现,动辄数十万的新车,上市首小时订单便突破万辆大关。据初步统计,九月最后一周乘用车累计订单量已超过16万台,按照中汽协的月度数据估算,九月乘用车终端销量预计达220万辆。这意味着,仅凭几款新车的预售成绩,一周内便完成了国内乘用车市场约8%的销量。
然而,新车预售这一本应帮助车企感知市场需求、优化产销匹配的工具,在市场“内卷”加剧的背景下,逐渐沦为部分车企制造虚假繁荣的营销手段。订单数据“注水”现象屡见不鲜,更有车企在销售环节刻意隐瞒关键信息,设置“消费陷阱”,甚至因产销脱节引发“履约危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面对这一乱象,车企该如何回归本质、脚踏实地?答案或许在于任正非的那句名言:“汽车行业的根本还是要把车造好。”无论订单数据多么亮眼,营销话术多么花哨,最终都需要消费者用真金白银买单。因此,车企必须将重心放在产品本身,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重新审视市场需求。例如,吉利、捷途等品牌近期推出的新车,重新聚焦燃油车用户,提出“油电平权”“油电同智”的理念,旨在平衡燃油车与电动车的权益和智能化水平。而上汽通用高管则在发布会上透露,新车最终售价直到上市当天下午才敲定,中外股东双方“掰头”的目的就是“不破不立”,力求在价格上做到真正透明。
这些举措恰恰印证了车企“脚踏实地”的本质:不是不做升级,而是不做“无用的升级”;不是不拼产品力,而是把产品力放在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例如,部分车企开始减少华而不实的配置,转而提升车辆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从行业层面来看,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车企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举措,包括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与召回管理规范、智能驾驶宣传用语规范,以及推动车企缩短供应商支付账期等。这些举措不仅夯实了安全底线,明确了发展规则,也优化了产业生态,帮助车企在合规框架内稳步前行。
对于车企而言,脚踏实地不仅是立足行业的根基,更是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金九银十”的关键窗口期,谁能将“脚踏实地”真正落到实处,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全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