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黄河焕新颜:科技筑堤生态润岸,千年安澜梦照进现实

   时间:2025-10-02 20:46:1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站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平静的河面泛着粼粼波光,两岸的生态林带郁郁葱葱,飞鸟在湿地间自在翱翔。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正是黄河从“水患之河”走向“安澜之河”的生动写照。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始终承载着“岁岁安澜”的美好愿景,而今,这一愿景正在河南大地上逐步变为现实。

黄河防汛,曾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河道工程的细微变化,尤其是水下固堤石的移位或松动,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过去,人工巡查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遗漏隐患。如今,在河南黄河段,一批高科技“哨兵”正24小时守护着河道安全。在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惠济区委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副主任张钊展示了一款形似石头的高精度传感器。“别看它不起眼,却能实时监测固堤石的微小位移,一旦有异常,数据会立即上传。”他介绍道。目前,河南黄河段已布设了1962个这样的“智能哨兵”,配合无人机巡查、AI视频监控和“智能测艇”,形成了“天上看、地上巡、水里探”的立体监测网络。工作人员只需轻点手机或电脑,就能随时掌握黄河的动态,“掌上巡河”已成为现实。

在郑州市区的“模型黄河”实验基地,一条800米长的模拟河道静静流淌。这里精准复刻了黄河下游的游荡性河段和泥沙淤积区,能够模拟不同强度的降雨场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夏修杰表示:“每年汛期前,我们都会进行大洪水演进模拟试验,为实际防汛提供科学依据。”这种“未雨绸缪”的演练,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为黄河防汛筑起了一道“科技堤坝”。

小浪底水利枢纽,堪称科技治黄的“重头戏”。这座掌控黄河92%流域面积、91%径流量和近100%泥沙的“超级工程”,通过遍布枢纽的传感器,将现实中的小浪底完整“搬”进了电脑。调水调沙时,系统只需输入参数,就能自动计算出最优方案,将“经验调度”转变为“数据驱动”。小浪底管理中心开发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李立刚透露,自2002年至今,依托数字孪生系统与智能设备,小浪底已成功开展31次调水调沙,黄河下游主河道的底部平均被“挖”深了3.1米,每秒过水能力增加了近两倍。

黄河的生态蜕变,同样令人瞩目。兰考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曾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之地。1962年,焦裕禄带领群众“追风口、探流沙”,开启了治沙的序幕。如今,52公里的生态林带像绿色屏障般护住河岸,31公里的生态步道串起沿途风光,100多种植物扎根生长,160多种鸟类在此安家,昔日的“三害之地”已变成“鸟类天堂”。

三门峡库区的生态故事同样精彩。作为守护黄河安澜的重要工程,三门峡水库不仅发挥了防洪、防凌的作用,还滋养出一片广袤的湿地。每年上万只白天鹅来此越冬,让三门峡赢得了“天鹅之城”的美誉。三门峡中流砥柱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过去黄河断流时,湿地生态恶化,现在通过水库调蓄和水量统一调度,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目前,库区周边鸟类已从175种增加到315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82.5%。

水利工程是守护黄河安澜的“压舱石”。在河南黄河岸,500多公里的标准化堤防像一道“钢铁长城”蜿蜒铺开,每一段都能抵御花园口每秒22000立方米的洪水冲击。50多处新续建的河道整治工程、40多处翻新加固的险工与防护坝,将“地上悬河”的游荡河势牢牢锁住。开封黑岗口黄河法治文化广场,一棵挺拔的福桐见证了水利工程的变迁。站在河势观测台远眺,1.5公里宽的黄河水面上,控导工程像沉稳的“河脉调节器”,将河道捋得规规矩矩。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江浩感慨:“过去这里是出了名的‘险段’,现在有了控导工程,黄河主槽基本稳定,防汛压力小多了。”

黑岗口引黄渠首闸,则藏着“害河变利河”的故事。这座1957年建成的涵闸,历经三次改建,如今每年能引1.3亿立方米黄河水,既供开封市民饮水、工业用水,又灌溉了农田,连城市河流的生态补水都靠它,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闸”。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三桥汇”,像一部浓缩的治黄工程史。1903年的郑州黄河铁路桥,废弃的桥墩上还留着近代治黄的艰难印记;1958年的郑州黄河公路桥,带着新中国治黄起步时的踏实与探索;2010年通车的郑新黄河大桥,以舒展的斜拉桥身姿,亮出当代中国的工程底气。三座桥并排横跨黄河,不仅是交通发展的缩影,更是河南治黄从“苦守”到“巧治”的生动见证。

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苦难记忆,到“伏秋大汛不决口,地上悬河不抬高”的安澜现状,河南治黄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如今漫步黄河岸边,昔日让人忧心的“水患之河”,早已变成滋养百姓、孕育希望的“幸福之河”。滔滔黄河奔涌向前,千百年的安澜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