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一台人形机器人正以行云流水的动作演绎太极拳,引得来自东盟国家及中国的媒体记者与专家学者纷纷驻足。这支参与“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浙江行的考察团,将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作为重点考察方向,而眼前这台灵动的机器人,正是中国数智化成果的生动注脚。
申昊科技以“服务工业大健康”为核心理念,通过传感器、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构建起覆盖工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运维体系。展厅内,各类智能机器人各司其职:工程管控监理机器人穿梭于复杂环境完成精准巡检,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以零接触方式保障电力安全,列车车底检测机器人通过高清成像排查隐患,除冰机器人则在极端天气中守护线路畅通。这些“机械卫士”不仅提升了工业效率,更将人类从高危作业中解放出来。
“我们的技术始终围绕‘人’展开。”申昊科技软件总监孙长浩指着展厅中央的巨型水箱介绍道。水箱中,“玄武号”水下机器人正灵活完成翻滚、爬壁等高难度动作。这款搭载声呐成像与可见光双模系统的设备,已在水库大坝检测、船舶清洗、海洋平台运维等领域广泛应用,更在今年的河道搜救行动中屡建奇功。“在浑浊水域中,它能在十分钟内锁定失踪人员位置,为生命争取黄金时间。”孙长浩说。
考察团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无人机编队表演、机器人乐队合奏、跳舞机器人群舞等互动项目,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参访者戴上VR眼镜体验虚拟旅行,骑上智能自行车感受数据驱动的运动分析,甚至通过AI打印机将照片转化为立体模型。这些贴近生活的应用场景,让抽象的数字技术变得可触可感。
“中国用科技重新定义了‘服务’。”缅甸亚洲名誉传媒首席运营官德瓦桑感慨道。他特别提到比亚迪电动车在缅甸的普及,“这些技术不是实验室的展品,而是真正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我期待缅甸也能拥有这样的智能机器人,让矿工不再需要冒险下井,让渔民能更安全地作业。”
越南国家电视台总编辑武氏青水则从社会治理角度解读中国科技发展:“在浙江,我看到技术如何与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电子商务让偏远地区也能便捷购物,数字化政务平台让信息透明可查,而人工智能始终以‘提升人类福祉’为出发点——这或许就是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密码。”
马来西亚专家朱笙鑫则关注到产业生态的构建:“浙江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完整度令人惊叹,从芯片研发到场景应用形成了闭环。这种系统性规划不仅降低了创新成本,更为全球元宇宙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他指出,浙江正在将理论上的“数字孪生”转化为现实中的产业生态。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教授罗伊·罗杰斯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建议:“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数字一带一路’与东盟共享技术红利。从智能电网到远程医疗,从工业机器人到农业无人机,这些领域都能成为新的合作增长点。”
据悉,此次“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浙江行吸引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缅甸等国的智库与媒体代表。通过实地考察申昊科技、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场景,考察团深入了解了中国如何以数智技术推动民生改善,为全球人权发展提供创新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