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科院固态电池突破2万次弯折,A股电池板块谁将领跑技术新赛道?

   时间:2025-10-07 21:23:0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手机又摔了,屏幕弯成月牙还能亮。”一位科技爱好者在社交平台分享日常时,意外引发了行业对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关注。巧合的是,近日中科院宣布成功研发出可承受2万次弯折的柔性固态电池,这项成果不仅让消费电子用户看到希望,更在资本市场掀起关于产业变革的讨论。

传统固态电池长期面临“电极-电解质界面分离”的难题。科研人员形象地比喻,这种材料组合如同两块冻硬的糍粑,离子在固态介质中迁移困难,反复弯折时极易导致结构失效。中科院团队独辟蹊径,通过分子级设计引入乙氧基团作为“离子桥梁”,同时植入短硫链构建三维导电网络,使电极与电解质形成类似“连体婴”的稳定结构。实验数据显示,新电池在2万次弯折后仍保持86%的能量密度,相当于将现有产品寿命提升40倍。

这项突破迅速点燃资本市场热情。某私募基金经理透露,近两周机构调研电池企业的频率激增三倍,但资深财经观察人士提醒:“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存在‘死亡峡谷’。”回顾2023年固态电池炒作潮,多家上市公司仅凭实验室数据就创下股价翻倍神话,最终因无法量产而暴跌。当前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是那些已建立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天赐材料凭借60%的硫化物前驱体市场占有率,将成本压至日本企业的60%;上海洗霸的氧化物电解质良品率突破98%,已进入比亚迪供应链;赣锋锂业依托自有锂矿资源,其半固态电池产线已稳定运行半年;先导智能更占据全球70%的固态电池设备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共同的特征是:既有传统业务现金流支撑,又在固态领域投入重金。

应用场景的拓展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低空经济领域,电动飞机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苛刻要求,使固态电池成为首选;人形机器人市场,某头部企业透露其产品“吃电”速度是新能源汽车的3倍,且对震动、跌落的耐受度要求远高于续航;极地储能站项目则明确要求电池在-40℃环境下保持性能。这些新兴需求正催生千亿级市场。

不过行业仍面临现实挑战。全固态电池量产预计要等到2027年,当前98%的商业化产品仍属半固态技术路线,且材料成本是液态电池的两倍。某电池厂工程师透露:“现在最缺的是能把实验室数据转化为工业参数的技术工匠。”这让人联想到光伏产业早期,正是那些将“卡脖子”环节转化为技术壁垒的企业,最终主导了行业洗牌。

某公募基金经理的调研笔记显示,当前市场对固态电池的认知存在明显分化:短期投机资金聚焦概念炒作,中长期投资者则开始梳理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专利布局、客户验证进度等细节。这种转变与2019年宁德时代推出CTP技术时的情景高度相似,当时市场用三年时间验证了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红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