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核能领域领军企业法马通公司近日与意大利新技术、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署(ENEA)达成重要合作,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聚焦于月球极端环境下核裂变反应堆技术的联合研发。这一合作旨在为未来月球定居点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标志着人类向深空能源自主化迈出关键一步。
法马通与ENEA签署月球核反应堆合作备忘录(ENEA官网图)
根据协议内容,技术攻关将围绕三大核心领域展开:开发适用于太空极端条件的新型材料体系,优化核燃料配方以提升安全性与效率,以及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实现反应堆部件的精密制造。法马通强调,核能系统在月夜等极端环境下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持续稳定的能源输出能力可为人类长期驻月提供基础保障。
意大利在月球能源领域已形成系统布局。2024年启动的Selene项目由ENEA牵头,计划研制小型核裂变反应堆解决月球定居点的电力需求。作为意大利国家级科研机构,ENEA此次与法马通的合作,将整合欧洲在核工程与空间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意大利国家航天局表示,该项目将显著提升欧洲在深空能源领域的自主能力。
全球主要航天国家正加速推进空间核能技术研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8月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100千瓦级月球核反应堆的部署。但行业专家指出,该时间表面临多重技术挑战:从核系统辐射防护设计到低重力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每个环节都需要突破现有技术边界。目前尚无企业具备从反应堆研发到空间设备集成的全链条能力,跨领域技术整合成为关键。
中国航天领域专家分析认为,月球表面特殊环境对能源系统提出严苛要求。长达14天的月夜、极地区域的光照剧变以及陨石坑永久阴影区的极端低温,使得传统太阳能方案难以满足长期驻留需求。空间核反应堆凭借其不依赖光照、功率覆盖范围广、储能密度高等特性,成为中高功率空间任务的首选能源方案。
在技术安全性方面,历史上的空间核事故引发业界持续关注。中国航天报指出,要实现月球核能系统的可靠运行,需在反应堆设计、电力转换、热控管理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这要求研发团队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同时满足通信、传感、热管理等系统的严苛指标。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各国仍在探索阶段。
国际合作成为破解技术难题的重要途径。截至今年4月,由我国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已吸引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50余家科研机构加入技术协作网络。该科研站规划分两阶段实施: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2045年前建成具备扩展能力的拓展型设施。其功能定位涵盖地月往返支持、能源供应管理、科学实验开展等多个维度。
中俄在月球核能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今年5月与中国国家航天局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在2033-2035年间联合建造月球核电站。俄方声明指出,该设施将为国际月球科研站提供关键能源支持,助力验证长期无人值守技术,为人类月球基地建设奠定基础。项目预计于2036年完成核心系统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