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太阳这颗炽热的恒星始终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尽管它表面看似平静,实则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时常以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形式“发脾气”。为了深入探究这位近邻的奥秘,我国于2022年发射了“夸父一号”卫星,这颗肩负重任的“太阳观测员”在轨运行千日之际,为科学界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新发现。
太阳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活动的两大主要表现形式。耀斑犹如太阳表面的超强“闪光灯”,在短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而日冕物质抛射则如同猛烈的“打喷嚏”,将数十亿吨的太阳物质以极高的速度抛向太空。长久以来,科学家们认为这两种现象如同孪生兄弟,尤其是当太阳发“大脾气”时,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几乎总是同时出现。
然而,“夸父一号”的观测结果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在2022年底至2024年初的数据中,这颗卫星的硬X射线成像仪捕捉到了一群“反常”的C级耀斑。这些耀斑虽然整体亮度仅为C级,但其内部却能产生能量极高的电子,加速效率甚至不输给更强烈的M级或X级耀斑。这一发现,如同发现了一个外表文静却蕴含短跑冠军爆发力的人,令人倍感意外。
研究团队在硬X射线成像仪探测到的1300多个C级耀斑中,筛选出了127个这样的特殊案例。他们发现,这些高能C级耀斑虽然电子能量极高,但伴随日冕物质抛射的比例却极低。在127个高能C级耀斑事件中,仅有5例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占比不到4%,且均为规模较小的“喷流型”CME。这与以往统计研究中,普通C级耀斑伴随日冕物质抛射占比可达20%的情况大相径庭。
这一“反常”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苏杨解释道,按照当前的理解,日冕物质抛射往往与磁绳结构(如暗条、日珥等)的失去平衡有关,这一过程会产生磁重联,一方面产生耀斑,另一方面推动日冕物质抛射。然而,在高能C级耀斑中,却几乎没有抛出的CME,仅有耀斑出现。
科学家们推测,这些高能C级耀斑的产生机制可能与目前人们熟知的标准太阳爆发模型截然不同。它们高效的能量释放和电子加速,或许与其非抛射型的磁场结构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太阳爆发的本质提供了新线索,也为进一步探究常规爆发型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
“夸父一号”卫星,正式名称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其命名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夸父逐日”。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先民探索自然的无畏精神,也寄托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追求。2022年10月9日,这颗由我国科学家自主提出的太阳探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运行在距离地球约720公里的轨道上,开启了我国天基太阳综合性探测的新时代。
“夸父一号”的核心使命是“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科学家为卫星配备了三件“神器”:全日面矢量磁像仪、硬X射线成像仪和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这三台载荷协同作战,使科学家首次能够在一颗卫星上实现对太阳磁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前因后果”的全程同步观测。
目前,太阳正处于第25活动周的高峰期,“夸父一号”将继续坚守岗位,为揭示更多关于太阳的奥秘贡献力量。此次发表在国际顶尖天文学期刊上的成果,正是它献给千日纪念的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