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海宁,一场聚焦钱塘江生态与工程安全的科学考察活动有了新进展。2025钱塘江涌潮科考团队在完成百余日连续观测后,于近日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公布了多项突破性发现。
这场覆盖全流域的科考行动自今年6月启动,百余名科研人员组成专项小组,对钱塘江涌潮动态、河口滩涂演变及海塘工程状况展开系统性研究。其中,潮汐树这一自然奇观的成因机制成为重点攻关课题。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专家穆锦斌形象地解释了潮汐树的形成原理:"广袤的滩涂为潮汐运动提供了基础画布,而潮汐涨落则如同灵动的画笔。在周期性潮水冲刷下,滩涂表面逐渐勾勒出树枝状的独特地貌。"研究证实,这种自然现象需要同时满足大面积平坦滩涂和稳定潮汐动力两个关键条件。
在工程安全领域,科考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地质雷达等尖端设备,对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海塘展开"全身体检"。通过构建数字化模型,共发现1603处表层隐患,并借助智能巡检机器人深入探查,精准定位332处结构内部缺陷。
"我们建立了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能够第一时间捕捉海塘沉降、裂缝等异常情况。"穆锦斌介绍说,科研团队开发的智能诊断平台已实现隐患定位与修复方案的同步生成,为千年海塘的维护提供科技支撑。
此次科考成果为钱塘江生态保护与防洪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涌潮动力特征、景观演变规律的量化分析,研究人员制定了分级保护方案,同时提出基于生态友好的海塘加固技术路线,推动水利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