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科研团队在《eBioMedicine》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睡眠质量与大脑衰老存在显著关联。通过分析英国生物银行27500名中老年人的脑部影像数据,研究发现睡眠质量较差者的大脑"生物年龄"较实际年龄平均偏大1岁。
研究团队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每位参与者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基于超过千项脑结构特征构建的算法模型,成功计算出个体大脑的"表观生物学年龄"。该指标通过对比影像反映的脑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量化评估大脑衰老程度。
在睡眠质量评估方面,研究人员设计了包含五项指标的综合评分体系。参与者需报告昼夜节律类型(晨型/夜型)、日均睡眠时长、失眠频率、打鼾程度及日间嗜睡状况。根据总得分,受试者被划分为健康睡眠组(≥4分)、中等睡眠组(2-3分)和差睡眠组(≤1分)。
数据分析显示,睡眠质量评分每下降1分,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距平均增加约6个月。研究负责人阿比盖尔·多夫指出:"这种关联呈现剂量反应关系,睡眠质量越差,大脑加速衰老的特征越明显。"
为探索潜在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同步检测了参与者的全身性低度炎症指标。结果显示,慢性炎症可解释约10%的睡眠质量与大脑衰老的关联性。多夫解释:"炎症反应可能通过破坏神经元微环境,加速脑组织退行性改变。"
除炎症途径外,研究还提出其他可能机制。睡眠期间活跃的脑脊液循环系统负责清除代谢废物,睡眠障碍可能削弱该系统的清除效率。同时,睡眠问题引发的血压波动等心血管改变,也可能通过影响脑部血流供应间接加速衰老。
该研究存在两项主要局限。其一,英国生物银行样本的整体健康水平优于普通人群,可能削弱研究结论的外推性。其二,睡眠质量评估依赖自我报告数据,存在主观认知偏差的风险。研究团队特别强调,未来需结合客观监测设备开展验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