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微亿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亿智造”)近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正式启动赴港上市进程。作为中国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核心技术通过软硬件深度融合,赋予机器人自主感知、学习、决策与执行能力,为制造业提供柔性化、快速部署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微亿智造以2.718亿元的EIIR业务收入位居中国行业首位,市场份额领先。同期,IDC发布的《中国AI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份额2024》报告也印证其市场地位,显示公司连续两年蝉联该领域榜首。过去三年间,其EIIR产品线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183.4%,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占比已提升至53.6%,毛利率同步升至54.1%,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与传统自动化设备不同,微亿智造的核心产品突破了“程序僵化”的局限。其EIIR机器人搭载AI驱动的“大脑”,无需人工编程即可自主完成任务并持续学习。例如,在3C电子检测场景中,机器人可通过智能感知模块识别产品缺陷,经AI模型分析后指挥执行器完成精密修复,整个过程类似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公司还开发了AI赋能的智能化设备与模组类产品,形成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矩阵,满足从整机到核心部件的多元化需求。
技术突破方面,微亿智造独创的“快慢思考”与“人类在环”机制有效解决了AI冷启动难题。部署初期,云端工程师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实时指导机器人,每次人工干预数据均被记录并用于模型训练。这一模式将部署周期从行业平均的数月压缩至数天,同时通过“数据飞轮”效应持续优化AI性能。目前,公司已积累超15TB的工业场景精标数据,涵盖10亿条以上真实生产记录,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微亿智造营业收入从2.21亿元增至4.12亿元,净利润于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股东阵容涵盖深创投、洪泰基金、百度等知名机构,多轮融资为其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提供坚实支撑。对比国际竞争对手,微亿智造在复杂制造场景的柔性适配能力上表现突出,而欧美企业则在通用性与硬件性能方面占据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当前,全球具身智能行业正从“重复执行”的G1阶段迈向“环境感知”的G2阶段。以微亿智造为代表的EIIR产品,通过AI驱动实现了效率与柔性的平衡,能够快速响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加工中,其机器人可同时处理多种型号产品,切换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显著提升产线利用率。
行业观察指出,未来工业机器人将向三大方向演进:一是开发端到端工业大模型,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实现“零代码”操作;二是将老师傅的隐性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模型,解决熟练工短缺问题;三是构建数据闭环系统,使机器人具备从洞察到行动的全流程能力。这些趋势将推动制造业向“自优化”生产体系升级。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高质量工业数据的获取与标注成本高昂,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构建数据优势;通用性与专业性的平衡要求AI模型具备跨场景迁移能力;商业化落地则需深度融合行业工艺知识,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微亿智造的技术实践表明,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与场景深耕,中国企业在工业智能化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或将重新定义未来制造业的生产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