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爱奇艺布局电影赛道:以“三级火箭”为翼,探寻长视频新“护城河”

   时间:2025-10-09 17:36:5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今年暑期档,一部上映时间较晚的动作电影《捕风追影》意外成为黑马,并成功延续热度进入国庆档期。截至9月17日,这部由爱奇艺出品、成龙与张子枫主演的影片已连续31天占据单日票房榜首,累计票房突破12亿元,被影评人誉为“近十年来最佳成龙电影”。影片讲述退休跟踪专家黄德忠受司法警察局邀请,与青年精英何秋果联手对抗犯罪团伙“狼王”的故事,豆瓣评分高达8.2分。

该片作为爱奇艺“三级火箭计划”的首部作品,承载着平台电影战略转型的重要使命。该计划包含“燎原计划”“爆前计划”“大片计划”三个层级,分别聚焦网络电影、青年导演扶持和头部院线大片。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赵方透露,这部作品是其加入平台后主导的首个项目,其成功验证了平台全链条制作发行能力。

面对短剧平台红果等新兴势力的冲击,爱奇艺选择将电影业务作为战略性进攻方向。首席内容官王晓晖直言,在微短剧领域采取防守策略的同时,剧集和电影板块将主动出击。平台创始人龚宇提出“打造好看电影”的目标,王晓晖则强调要创作“高品质、有生命意义的内容”,但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仍是待解难题。

具体扶持措施中,“爆前计划”为潜力青年导演提供单片最高3000万元制作资金,“燎原计划”则聚焦网络电影,提供最高600万元支持。平台通过剧本与制作分离的新模式,主控选题并采购优秀剧本,编剧可获得最高10万元采购费及净利润5%分红,制作方则分享47.5%利润。这种借鉴短剧行业的合作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剧本创作受制于制作预算的困局。

电影业务对爱奇艺具有特殊意义。十年前,平台凭借网络电影突破传统影视厂牌的垄断,如今面对短剧冲击,再次选择从内容端突围。赵方指出,电影本质上是高毛利产品,成功案例的利润远超其他业务。但如何体系化提升成功率,仍是行业未解之谜。

回顾发展历程,爱奇艺2011年上线付费会员模式,最初靠电影资源拉动首批500万用户。但高昂的制作成本与广告变现的矛盾始终存在,版权采购成本更是居高不下。2015年前后,行业经历大洗牌,爱奇艺通过与PPS合并巩固市场地位,同期催生出网络电影这一新形态。

网络电影的爆发始于2014年。当年全网上线约450部作品,市场规模1亿元,次年即翻倍至700部、4亿元规模。2016年数据呈几何式增长,上线量达2193部,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元。杨向华透露,平台在该业务的资金投入快速上升,分账模式与院线电影版权采购金额已不相上下。

行业规范化进程在2017年加速。当年网络电影上线量下降至1892部,376部作品因尺度问题未能上线。随着《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审查标准统一。平台开始完善生态规则,从准入制度到精品化策略,推动行业制作成本从10万-50万元提升至100万-3000万元。

但瓶颈随之显现。题材同质化严重,猎奇、玄幻主题扎堆,新类型匮乏。特效制作成为重心,“前6分钟”堆料现象突出,忽视剧本内核导致商业回报风险剧增。2018年后,新成立的网络电影公司明显减少,部分玩家转向网剧、短视频等领域。

面对挑战,爱奇艺构建“风险最小化、价值最大化”模式。通过开放用户数据和技术,帮助合作伙伴精准把握观众喜好,甚至能追踪具体时间段的观众流失情况。平台成立项目评估部门,在早期规划阶段介入,从题材、阵容等多维度预判投入产出比。

2019年成为重要转折点。当年“爱奇艺世界大会”将电影与网络电影论坛合并,传递出深度融合的信号。平台营销机制升级为邀约制,集中资源支持头部项目。同期酝酿的“云影院”概念于2021年落地,推动网络首发与院线首发并行,打破传统窗口期限制。

2020年上线的“超级影院”采用PVOD模式,为院线电影开辟新发行渠道。甄子丹主演的《肥龙过江》成为首批案例,平台采用“保底+分账”模式推动合作。2021年网络春节档成型,《少林寺之得宝传奇》等作品试水,当年平台以PVOD模式上线9部影片。

战略调整成效显著。2024年平台上线电影344部,同比增长51%,12部影片分账破千万元,其中3部突破2000万元。今年上半年,院线新片分账合作模式扩大范围,《大风杀》线上分账超3000万元,超过线下院线收入。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为腰尾部影片提供了“线下打口碑、线上补收益”的生存路径。

当前电影行业面临短剧市场规模超500亿元、首次超过电影总票房的冲击。爱奇艺的应对策略是加大资源投入,王晓晖强调这是战略性进攻。在2025年公布的“三级火箭计划”中,平台明确扶持各级电影人,成为新导演涌现的核心渠道。龚宇提出三个心愿:提高版权采购预算、制作更多优质电影、平衡商业与艺术。

作为IP生态的核心载体,电影的商业价值开发仍在探索中。龚宇坦言平台在电影业务的投入远超回报,但强调这是商业投入与情怀的结合。在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考验下,这场关于内容价值的长期博弈仍在继续。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