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近地天体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法尔诺基亚注意到一颗编号为2003 RM的小行星存在异常——其轨道变化无法用已知的引力作用解释。这一发现引发了天文学界的持续关注,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测后发现,类似的天体并非个例。
研究团队最初将这种现象归因于观测误差或太阳辐射压力。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艾伦·菲茨西蒙斯解释,太阳光子撞击岩石表面会产生微弱推力,但这种效应通常不足以解释2003 RM的异常运动。更令人困惑的是,该天体既没有彗星典型的尘埃尾,也未检测到气体喷发,却表现出类似冰质彗星的加速特征。
2017年,星际天体"奥陌陌"的闯入为研究带来新线索。这个雪茄状天体在飞掠太阳时出现非引力加速,且未留下任何彗星活动的痕迹。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阿维·洛布曾提出外星飞船的猜想,但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更可能是未知类型的冰体升华所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达里尔·塞利格曼指出,这些天体的运动模式暗示存在某种难以探测的挥发物释放机制。
随着观测深入,科学家逐渐识别出两类特殊天体。外层暗彗星多来自柯伊伯带,直径可达数百米,反照率较高,可能处于彗星活动的末期阶段。内层暗彗星则体积更小,直径通常不足50米,轨道完全位于内太阳系。其中1998 KY26天体直径仅约10米,自转速度极快,成为内暗彗星的典型代表。
研究团队推测,外暗彗星可能通过"自我封装"机制逐渐消亡。当这些天体靠近太阳时,气化的冰核会将尘埃重新沉积在表面,形成隔热层,最终导致冰体活动几乎完全停止。菲茨西蒙斯形象地比喻:"它们像是在说'我受够了,要变成小行星'。"但对于内暗彗星的起源,科学家尚未达成共识,它们可能是主带彗星脱水后的产物,或是外暗彗星闯入内太阳系的晚期形态。
突破性进展来自太空探测任务。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在完成"龙宫"小行星采样后,于2020年开启拓展任务,计划在2031年近距离探测内暗彗星1998 KY26。该任务项目经理津田雄一透露,探测器可能采用弹丸撞击揭示内部结构,甚至尝试在这颗高速自转的天体上着陆。
地面观测设备也在同步升级。即将投入使用的薇拉·鲁宾天文台预计将发现数百万颗新天体,大幅增加已知暗彗星数量。韦布空间望远镜的红外相机则能捕捉到常规望远镜难以观测的水汽喷发,为确认暗彗星成分提供关键证据。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奥利维耶·艾诺认为,这些观测将帮助科学家理解太阳系边缘天体的演化路径。
目前已知的14颗暗彗星均表现出非引力加速特征,却缺乏可见的喷发活动。这种矛盾现象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彗星与小行星的分类标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史蒂夫·德施指出,两类天体可能存在连续的演化谱系,暗彗星的研究正在填补这一认知空白。随着探测数据的积累,这些神秘天体的真实面貌有望在近期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