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金山举办的OpenAI开发者大会上,公司首席执行官奥特曼宣布了一系列可能颠覆传统商业和社会结构的创新产品。这些新工具不仅展现了OpenAI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更预示着未来生产力与组织形态的深刻变革。
此次发布的四大核心产品包括:Apps SDK,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直接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AgentKit,提供多智能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框架;Codex,具备代码理解、生成、修复及测试的全流程能力;以及Sora 2,一款通过文本描述生成视频的模型,并配套短视频社交功能。这些产品的推出,标志着OpenAI从单纯的模型供应商向“自然语言驱动生产力”的智能体平台转型。
回顾技术发展史,互联网赋予了个人“自媒体”的能力。从博客到微博、公众号,再到短视频平台,信息传播的门槛被不断降低,催生了直播带货、内容创作等新业态。如今,AI技术正将这种变革推向更深层次——个人不仅能成为信息生产者,更能通过智能体工具完成软件开发、产品落地等全链条工作。这种“自开发”“自公司”的模式,或将彻底改变传统商业生态。
如果OpenAI的新产品得以普及,未来用户可能不再依赖大公司开发的软件,转而使用由个体开发者创建的“自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快速迭代,并精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过去二十年,技术进步的核心并非某个具体应用,而是赋予个体“能力平权”的思潮与实践。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工具的制造与使用。农业社会的工具强化了体力,工业时代的机器放大了体能,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加速了信息流动。而AI时代的工具,则可能将脑力劳动者的能力提升至超人水平。未来,超级个体可通过管理多个智能体完成科研、商业等复杂任务,仅需负责创意生成、目标设定与流程优化。
在执行层面,传统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可能被“中层机器人”取代。个人可定义产品、组建智能体团队、制定开发流程、生成广告并管理用户,实现商业全流程的自主运行。未来的创业模式或将转变为:通过调研机器人、开发机器人、营销机器人等完成各项任务,资本投入也将从“公司”转向“智能体集群”。
公司的本质是分工与协作的制度化,而当智能体能自动完成这些职能时,组织形态必然面临重构。个人需掌握“组织力”,学会管理时间、协调多个智能体,甚至用智能体管理其他智能体。这种变革不仅将重塑商业,也可能深刻影响社会结构。
以Sora 2为例,其通过文本生成视频的能力,可能成为AI时代的“抖音”。与传统视频平台相比,Sora 2的内容源于语言描述,语义密度高、信息清晰,无需复杂算法解析即可实现精准分发。未来,内容、商业、社交等平台均可能围绕AI技术重建。
OpenAI的野心不仅限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涵盖应用商店、开发工具与多媒体社交的“一体化全家桶”。若AI搜索成为流量入口,科技主导者的格局可能从当前的七家缩减至两三家。个人与平台的关系将更加复杂,既依赖平台资源,又面临被算法边缘化的风险。
技术红利的下放并未消除“赢家通吃”的规律。以视频创作为例,尽管人人可参与,但能获得高流量的仅占3%,能通过平台盈利的更是其中的3%。这种“规模法则”同样适用于商业与社会领域——在正确方向上,领先者将迅速扩大优势,而多数人只能为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其更强大的算法。
面对全球性的“内卷”趋势,顶层参与者反而更担忧被替代。英伟达投资英特尔、OpenAI入股AMD等动作,可视为科技巨头为巩固地位的博弈。对于普通开发者而言,与其与顶尖0.01%竞争,不如在细分领域寻找差异化机会。国产芯片、算力与机器人技术,有望在局部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催生阶段性投资热点。
技术变革的速度正以幂次级加速。OpenAI仅用六周便通过Codex开发出复杂智能体工具,若未来量子计算等高阶算力平台成熟,从“想法”到“实现”的时间差将趋近于零。届时,唯一稀缺的将是创意与思想本身。因此,与其沉迷于为平台提供数据,不如思考如何利用平台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