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Figure03:从工厂到家庭,人形机器人正铺就家政革命的未来之路

   时间:2025-10-11 00:21:0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人类还在为"洗碗机该不该洗锅"这类琐事争论时,一台名为Figure03的人形机器人已悄然完成从实验室到真实家庭的跨越。这款由美国FigureAI与OpenAI联合研发的机器管家,在最新发布的演示视频中,用带触觉传感器的指尖捏起回形针、稳稳端起瓷盘,甚至能将皱巴巴的T恤叠成书店货架般的规整。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标志着家用机器人技术迈过了关键门槛——将实验室里的精密操作,转化为厨房、客厅等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实用技能。

视频中最具冲击力的画面,莫过于Figure03处理碎屑的场景:它先用指尖轻扫桌面,通过内置的16个触觉阵列感知0.03克级别的压力变化,另一只手则精准接住飘落的碎屑。这种"眼-手-脑"协同能力,得益于其手掌根部的广角摄像头与指尖压力传感器的深度融合。即便在漆黑的橱柜中,机器人也能依靠自带光源完成物品抓取,其指尖对3克压力差的识别精度,甚至能分辨回形针的正反面。当它以每小时2.6英里的速度(约等于老人散步)靠近宠物狗时,主动减速的细节更展现出硬件层面的安全设计——这种速度限制被直接写入底层控制系统,而非通过软件算法实现。

支撑这些复杂行为的,是Figure03搭载的Helix视觉-语言-行为系统。该系统与OpenAI多模态大模型深度联动,能将"把快递放玄关"这类模糊指令,自动拆解为识别箱体、规划路线、避让障碍物、放置包裹的子任务链。其生成式AI的学习方式更具颠覆性:通过观看10万次人类叠衣视频,机器人自行归纳出"先抖平、再对折、最后压紧"的最优操作轨迹。这种从"教师示范"到"学生自学"的转变,意味着工程师无需为每个动作编写代码,大大提升了机器人的适应能力。

然而,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之间仍横亘着现实鸿沟。FigureAI在新闻稿中明确表示,首批Figure03不会进入家庭,而是优先部署到位于加州萨利纳斯的BotQ工厂。这座"机器人工厂造机器人"的超级产线,计划年产1.2万台设备,四年内累计交付10万台。选择工业场景作为起点,实则是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的双重考量:仓库货箱的规则形状比厨房瓷盘更适合早期技术验证,装配线的钢铁环境能更快摊薄动辄数万美元的硬件成本。正如公司CEO Brett Adcock所言:"先让企业客户用利润帮我们降低价格,最终才能让消费者买得起。"

成本难题在物料清单(BOM)中暴露无遗:仅一对多轴触觉手的价值就相当于一辆特斯拉Model3,若加上碳纤维骨架、固态激光雷达、无线充电线圈等组件,整机售价很可能落在5-8万美元区间——这笔钱足够雇佣人类保姆全职工作三年。更严峻的是安全认证壁垒:家用机器人需通过UL3300、IEC60335等数百项标准检测,从夹手力矩限制到漏水自动断电,任何一项不达标都无法进入零售渠道。这些挑战使得家庭版机器人仍停留在"概念车"阶段,而工业场景的早期部署则成为技术迭代的"试验场"。

但历史规律显示,一旦技术突破可用拐点,成本下降曲线将异常陡峭。2001年iPod硬盘售价高达499美元/GB,二十年后云存储价格暴跌至0.02美元/GB;2012年Velodyne激光雷达要价7万美元,2024年国产版本已降至500美元。Figure03的Helix系统目前依赖英伟达GPU集群进行云端推理,未来完全可能下沉至边缘芯片;针织外套中的泡沫填充物,也可被3D打印的轻量化骨架替代。BotQ工厂的存在,正是为了加速"规模-成本-迭代"的良性循环——通过工业场景的批量部署获取现金流,反哺家庭版机器人的算法升级与可靠性提升。

这种"先工后家"的策略已获得权威认可:《时代》杂志将Figure03评为2025年度最佳发明,但其封面标语却暗藏玄机:"它还没准备好当你的管家,但已准备好当你的同事"。这句话揭示了人机共生的下一阶段:工厂、超市、养老院将率先出现穿工作服的Figure机器人,它们用夜班赚取的利润补贴白班算法,用工业场景积累的可靠性换取客厅场景的入场券。直到某天,人们下班回家发现地板已被机器人擦得锃亮,衬衫像书店新书般整齐码放,狗碗旁还贴着机械手写的便签:"今日回形针已清理"。那时,家政革命才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