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当下,智能手机作为核心个人计算终端,正面临被AI技术深度重构的关键节点。vivo在最新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战略重心全面转向端侧AI,推出全球首款面向智能体的30亿参数端侧大模型,标志着这家手机厂商在AI赛道上完成从云端到端侧的技术路径切换。
vivo高管团队在会后接受专访时坦陈,过去一年多时间在千亿级云端大模型领域的探索充满挑战。副总裁周围直言,当参数规模突破2000亿时,仅硬件投入就需超过200亿元,而构建两万卡规模的算力集群仅设备成本就增加20余亿元。"4000亿参数模型光算力采购就要50亿,其中三分之一是电费,这个成本模型不可持续。"这种现实考量促使vivo将研发资源转向更具落地价值的端侧创新。
新发布的3B端侧大模型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相比前代7B模型需要3.5-4G内存占用导致高端机性能下降的问题,新模型内存占用压缩至2G以内。在核心能力上,该模型的推理效率、任务拆解能力已超越全球多款8B参数模型,出词速度从80tokens/s提升至200tokens/s,更突破性地实现了端侧长文本处理能力。周围强调,这些突破使端侧模型首次具备替代部分云端功能的可行性。
针对用户对AI功能过载的担忧,vivo提出"无感化AI"设计哲学。AI OS产品总监黄梓勋解释称,真正的智能体验不应依赖用户主动触发AI功能,而是将AI能力自然融入现有操作流程。例如系统可在录音结束后自动生成文件名,用户无需额外操作即可完成文件管理。这种设计理念源于vivo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AI不应创造新使用场景,而是要让传统功能更智能高效。
在智能体生态建设方面,vivo采取"克制共建"策略。虽然当前跨应用调用仍面临互联网厂商的安全授权壁垒,但公司已与高德、百度等头部企业展开合作,预计一个月内上线首批智能体功能。这些功能聚焦用户高频需求,如通过优化400万个应用操作路径,显著提升抢票、挂号等场景的成功率。vivo明确表示不会颠覆现有APP生态,而是构建让用户自由选择服务入口的混合模式。
商业模式设计上,vivo确立端侧功能永久免费的策略,涵盖图像识别、方言翻译等核心AI能力。但对于内存不足4G的低端机型,若需调用云端算力实现高级功能,则可能采用成本分摊机制。这种差异化策略既保障基础体验,又为技术升级预留空间。
围绕"蓝心智能"战略,vivo正构建覆盖多设备的个人智能生态。除手机外,AR眼镜、家庭机器人等终端将通过蓝河操作系统实现能力协同。公司计划打造通用型个人助理处理日程管理等基础需求,同时搭建平台连接金融、法务等专业领域服务商,形成开放的个人智能服务体系。
这场从云端狂热到端侧深耕的战略转型,折射出手机行业应对AI挑战的集体思考。vivo的实践表明,技术路线选择需要平衡商业可行性与用户体验,而生态共建能力或将决定AI手机时代的竞争格局。当行业逐渐回归理性,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回答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