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正以稳健步伐迈向新阶段,从“嫦娥探月”到“月宫奠基”的蓝图逐步展开。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披露了我国月球科研站的初步构想,引发广泛关注。
据胡浩介绍,月球科研站的建设需构建多维度支撑系统,其中能源供应是核心环节。科研站将采用太阳能与核能相结合的混合能源模式,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制氧设备、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也在同步推进,为未来人类在月表活动提供必要保障。
针对科研站建设的时间表,胡浩坦言,这一宏伟目标难以在2030年前实现。由于核电站、观测设备等关键技术需经历长期研发与验证过程,项目推进需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分阶段逐步实施。“设备的月球适应性改造存在多种技术路径,最终方案将取决于我国航天技术的突破程度。”
在科研站建设路径上,我国已启动关键技术攻关。目前正在研发的月球原位建造设备,可通过聚焦太阳能产生1400-1500℃高温,将月壤熔融后利用3D打印技术制成“月壤砖”。这种“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可大幅降低从地球运输建筑材料的成本,为科研站建设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根据探月工程既定计划,嫦娥七号与嫦娥八号任务将成为科研站建设的前期铺垫。嫦娥七号拟于2026年前后发射,搭载着陆器、轨道器、巡视器、飞跃器及中继卫星五类载荷,将首次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南纬85°以上)开展综合探测,重点勘察水冰资源分布。
作为科研站基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嫦娥七号的飞跃器将执行突破性任务——飞越至南极永久阴影坑进行深度勘查,搜寻水或水冰存在的直接证据。其搭载的巡视器(月球车)将与轨道器、着陆器等设备协同作业,获取全月球遥感数据及着陆区高精度科学信息,为后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紧随其后的嫦娥八号任务计划于2028年前后实施,重点开展月面科学实验与资源开发技术验证。该任务将与嫦娥七号探测成果形成互补,共同构建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础框架,标志着我国从月球探测向驻留利用的转型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