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嫦娥探月”迈向“月宫奠基”,中国未来月球科研站蓝图渐显​

   时间:2025-10-12 23:35:5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探月工程正以稳健步伐迈向新阶段,从"嫦娥探月"到"月宫奠基"的战略布局中,月球科研站建设蓝图逐渐清晰。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在接受央视专访时透露,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月球基地建设技术路径。

据胡浩介绍,月球科研站将构建多维度支撑体系,首期建设重点包括太阳能与核能并行的复合能源系统、原位制氧装置以及高速量子通信网络。这些核心系统的技术攻关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核能装置采用微型化反应堆设计,可在极端温差环境下稳定运行;制氧设备通过催化反应直接分解月壤中的氧化铁,氧气提取效率较初期方案提升40%。

科研团队正同步推进月球原位资源利用技术。最新研发的"月壤熔铸3D打印机"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该设备通过聚焦太阳能产生1400-1500℃高温,可将月壤熔化为液态后逐层堆积成型。实验室测试显示,其打印的月壤砖抗压强度达到35MPa,完全满足科研站建设需求。这项技术将使月球基地建设成本降低60%以上,实现"就地取材"的革命性突破。

在探测任务规划方面,嫦娥七号与嫦娥八号将形成战略接力。计划于2026年发射的嫦娥七号采用"四器一星"创新构型,包含着陆器、轨道器、巡视器、飞跃器及中继卫星。其着陆点选定在南纬85°以上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该区域被认为存在大量水冰资源。飞跃器将首次实施月球飞越探测,深入南极永久阴影区寻找水冰证据;巡视器则配备钻探装置,可获取2米深度月壤样本。

2028年前后发射的嫦娥八号将承担技术验证重任,重点开展月面原位制造、月壤改性、能源存储等关键技术试验。该任务将与嫦娥七号设备共同组建月球南极科研站基本型,形成包含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生命保障在内的综合观测网络。两期任务获取的科学数据,将为2030年后启动的综合性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工程团队坦言,月球基地建设面临多重技术挑战。仅设备研制周期就需跨越5-8年,其中耐辐射电子元件、低温润滑材料等关键部件仍需突破。胡浩强调:"我们将采取'分步实施、迭代升级'策略,先建立功能型前哨站,再逐步扩展为永久性科研基地。"目前,科研人员正在模拟月尘环境下测试设备可靠性,已建立包含300余种故障模式的数据库。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