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正以稳健步伐迈向新阶段,从“嫦娥探月”到“月宫奠基”,科研团队正为构建月球科研站绘制蓝图。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月球科研站将优先部署能源系统、制氧设备及通信网络三大核心模块,其中能源供给将结合太阳能与核能技术。
胡浩强调,月球基地建设需突破技术瓶颈与时间考验。以核电站为代表的能源设施,以及各类精密观测设备的研发均需长期攻关,具体实现路径将取决于我国航天技术的突破速度。他指出:“月球设备的研制充满变量,需通过持续技术迭代逐步实现目标。”
根据已披露的探月规划,嫦娥七号与嫦娥八号将承担关键验证任务。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其四器一星组合体(着陆器、轨道器、巡视器、飞跃器及中继卫星)将直指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南纬85°以上区域)。飞跃器将首次执行飞越探测,深入南极阴影坑寻找水冰资源;巡视器(月球车)则与轨道器、着陆器协同作业,为月球南极科研站基本型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嫦娥八号预计于2028年前后升空,重点开展月面科学实验与资源开发技术验证。两期任务获取的全月球遥感数据、着陆区就位探测数据,将为后续科研站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在基地建设材料方面,我国正研发全球首台月球“制砖机”。该设备通过聚焦太阳能产生1400-1500℃高温熔融月壤,结合3D打印技术直接制造“月壤砖”,实现“就地取材”的建造模式。这一创新将大幅降低从地球运输建材的成本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