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OpenAI DevDay大会期间,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与媒体人Rowan Cheung展开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未来职业形态的深度对话。当被问及AI技术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冲击时,奥尔特曼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当前许多职业可能在不久后被智能系统重塑或替代,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些工作或许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实质性劳动"。
Cheung通过历史类比阐述了技术变革的不可预测性。他假设将五十年前的农民带入当代社会,当告知对方互联网产业创造了十亿个新岗位时,这位传统劳动者很可能完全无法理解这种经济形态的诞生逻辑。这种认知鸿沟恰恰印证了技术革命的颠覆性——每个时代的人们都难以想象下一代的工作图景。
针对知识工作者可能面临的职业危机,Cheung进一步指出,在智能技术全面渗透的未来,现有上亿个白领岗位或许会在新职业形态成型前就遭遇冲击。这种不确定性让人联想到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时,农民群体同样无法预见信息革命将如何重构全球经济体系。
奥尔特曼在回应岗位消失的担忧时,再次借用农民的视角进行剖析。他描述道,当传统农夫看到现代人从事软件开发或数据分析等工作时,很可能会认为这些"对着屏幕敲击键盘"的活动不过是消遣游戏,远不如耕种土地那样直接维系人类生存。这种认知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工作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分歧。
"真正从事社会必需劳动的人,比如为全人类提供粮食的农民,他们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实体价值。"奥尔特曼解释道,"但当我们以未来的眼光回望现在,可能会发现某些职业虽然不如农耕那样'真实',却远比单纯的娱乐活动更具建设性。"这种观点试图消解人们对技术替代的焦虑——每个时代的工作形态都带有其历史局限性。
尽管承认职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奥尔特曼仍对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保持乐观。他强调人类特有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将始终驱动社会进步,"我坚信人类的主动性会引领我们突破困境,历史证明我们总能创造出足够多的新事物来填补变革带来的空白。"这种信心建立在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持续互动的历史经验之上。
这场思想交锋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当AI开始具备执行复杂认知任务的能力时,人类对"工作本质"的认知将被迫重构。传统劳动价值体系在智能时代面临解构,而新的评价标准或许需要跨越时代局限才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