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智能化从曾经的“加分项”转变为“必选项”,智能驾驶领域的“军备竞赛”已进入关键阶段。传统车企与第三方智驾企业的合作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的谨慎观望转向积极布局,一场关于技术主导权的争夺战悄然打响。
近期,一汽股份通过增资及股权收购,以35.8%的持股比例成为卓驭科技最大单一股东,双方形成共同控制关系。与此同时,奔驰数字技术公司斥资13.4亿元战略入股千里科技,获得3%股份并成为第五大股东。这两起案例折射出车企战略转向:相较于投资初创企业,车企更倾向于收购技术成熟、具备量产能力的智驾供应商,以快速获取市场竞争力。
传统车企的“钞能力”正在重塑行业格局。赛力斯以115亿元收购华为引望10%股权,深化智能化合作;比亚迪旗下创芯材料公司持有卓驭科技约5%股份,并与Momenta成立合资公司迪派智行。技术合作层面,Momenta的飞轮大模型已与奔驰、宝马等20余家主流车企达成协议,地平线征程6系列则获得超20家车企平台化合作。这种“资金+技术”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成为行业主流。
与第三方合作热潮形成对比的是,车企对自研智驾的投入趋于理性。吉利将极氪智驾团队、研究院相关人员及迈驰科技近3000名研发人员整合至“千里智驾”;上汽重组“大乘用车板块”,整合零束科技与研发总院;广汽将研究院并入产品本部构建“大研发体系”。多数车企采取“双轨策略”:既保持与第三方合作,又明确内部智驾战略。比亚迪的实践具有代表性,其宣布“智驾平权”战略,中低阶智驾坚持自研,高阶功能则与外部供应商深度绑定。
市场窗口期的收窄迫使车企做出选择。新势力车企已在智驾领域建立用户认知,传统车企自研面临投入大、周期长、迭代慢等风险。数据显示,中国NOA市场中Momenta以60%市占率领跑,华为HI模式占约30%,其余企业合计仅10%。头部供应商在数据、算力、算法迭代等维度形成壁垒,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新技术对算力与数据的需求激增,进一步抬高中小企业的参与门槛。元戎启行CEO周光指出,交付10万辆级量产车是搭建VLA架构的数据基础,这成为横亘在中小企业面前的现实难题。
智驾供应商阵营呈现明显分化特征:华为、地平线等生态型巨头凭借软硬一体化能力占据技术制高点;Momenta、元戎启行等纯算法供应商专注感知决策领域;千里科技、毫末智行等“嫡系部队”则背靠主机厂资源。这种格局下,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中小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华为与Momenta主推的世界模型(WA)路线,通过云端模拟数据实现L4自动驾驶的理论突破,更凸显了技术门槛的提升。
车企与智驾供应商的合作已超越简单“采购”关系。奔驰在合作千里科技的同时,与Momenta联合研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搭载于国产纯电CLA车型,其自研的MB.OS车机系统与无图L2++系统也同步推进。这种“多线布局”既分散风险,又整合资源,避免生态垄断。一汽收购卓驭科技则深入核心技术链,其“油电同智”路线可应对海外电车渗透率低的现状,为燃油车型智能化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深度协同模式,既保持技术多样性,又通过投资内化核心能力,构建可控生态。
当所有主流车企通过收购或合作获得智驾能力时,竞争将回归本质:整车成本效率、用户体验与数据迭代能力。谁能将资本投入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安全与体验,谁就能在智能驾驶马拉松中持续领先。这场较量不仅需要资本魄力,更考验战略智慧与技术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