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出版社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八成英国青少年在完成学校作业时已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但近三分之一受访者表示无法判断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另有五分之一学生对信息可信度存疑。这项针对2000余名13至18岁学生的调查揭示,青少年在享受AI技术便利的同时,正面临信息甄别的严峻挑战。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学生承认"很难判断"AI生成内容的可信度。萨顿科尔德菲尔德Bishop Vesey文法学校副校长丹·威廉姆斯指出,该校多数学生已将AI作为完成作业或复习的辅助工具,但使用效果呈现两极分化:"部分学生能将其视为私人导师获取有效帮助,但更多人只是直接复制粘贴生成内容,缺乏对信息准确性的基本判断能力。"这位同时担任学校AI负责人的教育工作者坦言,自己辨认AI生成视频中的人物时也存在困难。
当被问及应对策略时,担心内容真实性的学生普遍选择向教师求助,但三分之一受访者认为教师在使用AI工具方面"不够自信"。这种认知差距反映出教育者与学习者在数字素养提升上的同步需求。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AI与教育中心网站,正是为了帮助教师增强AI应用能力,而英国教育部同步提供的系列资源,则着重指导学校建立安全使用AI的规范体系。
尽管存在辨别难题,九成学生仍认可AI的积极价值。亚历山德拉·托梅斯库博士指出,青少年普遍认为AI在技能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调查的学生表示,通过与AI互动,他们学会了问题解决、创意写作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这种看似矛盾的认知,折射出当代青少年对技术工具的复杂态度——既依赖其效率优势,又担忧信息质量风险。
教育界的实践观察与学术研究形成呼应。威廉姆斯副校长描述的场景颇具代表性:有的学生能精准筛选AI提供的参考资料,结合自身知识进行二次创作;有的学生则完全依赖机器生成内容,导致作业质量参差不齐。这种差异不仅取决于技术使用方式,更与学生基础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面对AI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英国教育系统正在构建双重支持体系:既通过专业网站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又借助官方指南规范技术应用场景。这种软硬结合的应对策略,试图在保持教育创新活力的同时,筑牢信息真实性的防护壁垒。随着AI工具的持续普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数字批判思维,已成为教育者亟待解决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