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当AI化身“最强大脑”,工程教育路在何方?45所中欧大学共探新方向

   时间:2025-10-18 05:09:1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国际高等教育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当AI成为“智慧核心”,传统教育模式面临哪些新挑战?基础学科的学习价值是否被削弱?全球化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近日,来自比利时、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的45所顶尖高校代表齐聚上海,围绕“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与全球合作”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已从单纯的工具演变为教育生态的参与者。比利时根特大学代表塔尔维指出,AI推动教育结构从“教师-学生”二元模式向“教师-机器-学生”三元体系转变,但这种转变伴随资源消耗问题。他特别强调,AI运行依赖的算力中心需要大量水电支持,教育界应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同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

针对AI输出的可靠性,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校长加尔西亚提出警示。他解释道,AI的答案质量高度依赖训练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而大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不容忽视。“我们既要开放应用AI,也要建立责任使用机制。”这位教育者强调,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必须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关于基础学科的教学价值,中欧高校代表形成重要共识。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校集团代表德·拉布多奈认为,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构成理解世界的基石,算法训练不能替代系统知识学习。他特别指出,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课程对培养完整人格至关重要,“缺乏创造力的技术专家终将被技术淘汰”。

面对技术革命与全球化的双重挑战,跨学科能力与全球胜任力成为工程师培养的核心目标。英国伯明翰大学工程学院院长迪恩观察到,当代工程师需要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制造业升级、人口老龄化等复杂问题,这要求教育机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法国上法兰西国立应用科学学校校长伯比尔介绍,该校通过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同时要求教师团队持续更新行业知识。

工程人才的国际流动性成为校企共同关注的焦点。跨国企业代表芮恩德提出,建立全球互认的工程能力认证体系迫在眉睫。他设想通过微专业认证、数字资质记录等方式,打破不同国家的资质壁垒。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校长弗朗西斯科·托雷斯则强调,跨国科研合作是培养全球工程师的关键路径,需要建立更高效的国际协作机制。

在工程教育创新实践中,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重要方向。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分享了“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培养模式,该校已与45家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下一步将共建研发平台,实现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的精准对接。意大利特伦托大学校长德芙洛里安补充道,区域经济需求与国际合作需双轮驱动,该校已与20余所国外高校签订工程领域合作协议。

会议闭幕式上,主办方发布《智能时代工程教育合作倡议》,提出构建虚实融合的新型教育形态,开发AI赋能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同制定AI伦理规范,携手塑造更具包容性的教育未来。这场跨越国界的智慧碰撞,为全球工程教育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