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筹备IPO的AI大模型企业智谱,近期因大规模人员调整陷入舆论漩涡。一位自称"被离职"的前员工刘峰(化名)向媒体透露,国庆节前夕他突然接到裁员通知,从约谈到解除劳动合同仅用三天时间。据其介绍,此次调整涉及近百名员工,覆盖知识图谱、大模型开放平台、商业化等多个核心部门。
针对裁员传闻,智谱官方回应称相关消息系不实谣言,强调公司目前仍有50个岗位正在招聘。但多位离职员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部分岗位长期空缺却未实际补人,且被裁员工无法申请内部转岗。据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调整主要涉及商业化部门产研中心,该中心60余名员工中约半数被裁,包括中心负责人。
搜狐科技调查发现,智谱的人员优化自7月便已启动,9月下旬进入集中执行阶段。被裁员工补偿方案引发争议,部分持有期权的员工对按原始价格回购的方案表示不满,已有离职人员就此提起劳动仲裁。公司参保人数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员工规模从196人增至647人,此次调整前正式员工约六七百人。
业务重心调整成为此次人员变动的深层动因。据知情人士透露,智谱正在收缩政企市场定制化项目,将私有化开发部分转包给外部团队。公司商业模式涵盖API调用、云端私有化、完全私有化及软硬件集成方案,但当前营收仍高度依赖央国企私有化项目。这种"脏活累活"模式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与上一代AI企业面临的商业困境高度相似。
C端产品战略出现明显转向。在类ChatGPT产品智谱清言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公司今年4月推出的海外平台Z.ai成为新重点。数据显示,Z.ai上线半年Web访问量已达346万次,超越智谱清言的245万次。但该平台尚未建立付费机制,且面临ChatGPT等国际巨头的直接竞争。有员工指出,部分C端产品更侧重模型验证而非用户需求,商业化前景存疑。
技术竞赛带来的成本压力持续攀升。刘峰透露,公司主要支出集中在算力租赁领域,今年投入预计超过去年。尽管累计融资超百亿元,但面对OpenAI等国际对手的技术迭代,智谱仍需保持高强度投入。9月底发布的GLM-4.6模型重点提升代码能力,推动其全球排名有所上升,但也带来新的成本负担。
治理结构问题逐渐显现。中金公司辅导报告显示,智谱存在治理机制不完善、财务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公司高管团队呈现显著清华系特征,董事长刘德兵、CEO张鹏等核心成员均出自清华。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两年间COO张帆、CSO张阔等多位高管相继离职,公司却未引入外部人才填补空缺,管理团队稳定性引发关注。
作为首家冲刺IPO的大模型企业,智谱的上市进程备受行业关注。公司4月启动上市辅导,计划年内提交招股书,目标登陆科创板。但当前面临的技术竞争、商业化瓶颈、治理结构缺陷等多重挑战,使其估值前景充满变数。业内人士指出,智谱需要平衡订单规模与利润水平,在持续的技术投入与盈利压力间寻找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