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痛失巨擘——杨振宁教授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曾改写现代物理学版图的科学家,用跨越世纪的生命历程书写了科学与家国的双重传奇。
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16岁考入西南联大开启学术征程,23岁获得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的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为国际理论物理研究重镇。1986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期间,他持续推动两岸学术交流。
1957年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突破,源于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项颠覆传统认知的发现,不仅重构了粒子物理学的理论框架,更让华人科学家首次站上世界科学巅峰。而早在1954年,他与罗伯特·米尔斯构建的规范场理论,已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数学基石,相关数学难题至今仍是克雷数学研究所百万美元悬赏项目。
杨振宁的学术贡献远不止于此。1967年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解决多体量子系统问题提供关键工具,其影响渗透至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这些理论成果与他在微分几何、统计物理等方向的开拓性工作,共同构筑起现代理论物理的基石。
对祖国科学事业的牵挂贯穿杨振宁后半生。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将规范场论等前沿理论系统引入中国。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立时,正是他力主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启中国计算机教育现代化进程。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的归国之路,亦源于与杨振宁的深度交流——2004年在杨先生推荐下,姚期智放弃普林斯顿终身教职全职任教清华,随后创立的"清华姚班"已成为全球计算机精英的摇篮。
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中,杨振宁始终扮演着灵魂人物的角色。他不仅亲自募集资金设立教育交流基金,资助近百名学者赴美进修,更通过学术网络吸引林家翘等国际大师加盟。2017年,他与姚期智同时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院士,创下学部历史先例。谈及回归抉择时,杨振宁曾引用挚友熊秉明的话:"你身体里循环着父亲的血液,更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这位百岁学者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令人动容。2004年他坚持为清华物理系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将复杂理论转化为生动课堂。据清华校友回忆,杨先生备课极为严谨,板书工整如印刷体,课后常与学生围坐讨论至深夜。他设立的"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运作至今,培养出的学者群体已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中坚力量。
姚期智教授在回忆与杨振宁的交往时透露,11岁得知杨李获奖的经历促使他报考台大物理系。"与杨先生见面后,他谈及中国科技发展的愿景,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我坚定了归国决心。"这种科学精神的传承,在"清华姚班"毕业生遍布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的现实中得到印证。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科技崛起的新时代,杨振宁用百年人生诠释了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当他在清华园最后一次讲授普通物理课时,黑板上的公式与窗外盛放的玉兰共同见证着:真正的科学巨匠,既是理论星空的探索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