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破局供需失衡:AI技术突破需立足场景需求 构建开放协同生态

   时间:2025-10-18 18:29:42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期间,“AI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来自资本、学术、技术及法律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AI驱动下的技术突破和生态构建”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可行路径。

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屠继贤从资本视角指出,AI已成为当前投资领域的核心关键词。据其透露,近期接触的创业项目中,超过半数涉及AI技术应用,且这一比例在国内外市场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他强调,AI发展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转向商业化落地,模型应用与付费模式正成为行业新趋势。

启迪应急常务副总裁曾垂兰则聚焦产业供需矛盾。他以安全应急和军民融合领域为例,指出当前算力资源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错配。“许多业务场景因数据集规模不足、内容丰富度不够,导致现有算力难以发挥效能。”曾垂兰透露,启迪正在研发自主技术的算力平台,通过强化底层基础技术突破,解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复杂场景应用难题。

技术落地过程中的认知鸿沟成为另一讨论热点。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魁坦言,传统行业对AI技术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以餐饮业为例,企业在大模型训练和权益模型构建等方面面临技术门槛,导致供需双方难以精准对接。“这种信息差类似于‘拿着锤子找钉子’,需要建立更高效的沟通机制。”

关于AI生态的健康发展路径,与会嘉宾形成多重共识。谢魁建议,中国AI产业应具备全球视野,在保持技术竞争力的同时,通过开放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曾垂兰则强调产业协同的重要性,认为需从需求端反向推动技术创新,构建上下游联动的生态体系。

屠继贤进一步指出,AI商业化需兼顾技术开放性与商业模式闭环,治理框架既要标准化又要保持灵活性。“创新必须与向善原则结合,避免技术发展偏离社会价值轨道。”他特别提到,中国AI产业已进入实践检验阶段,模型应用的付费模式正在形成。

法律保障机制的建设同样受到关注。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胜提出,AI治理需构建“立法-执法-企业责任”三位一体体系。立法层面应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执法机构需提升技术监管能力,而企业特别是平台类主体,必须承担起数据安全和用户权益保护的主体责任。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