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界泰斗杨振宁的离世,引发科学界深切哀悼。清华大学设立专门缅怀场所,供校内师生与社会各界人士前往悼念。与此同时,他位于合肥四古巷的旧居也挂起了灯笼,以示纪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于凌晨发表长文,追忆与杨振宁的交往点滴。他提到,早在量子信息科学尚未受到广泛关注时,杨振宁便已敏锐察觉其发展潜力。潘建伟回忆,杨振宁不仅鼓励姚期智等科学家回国,还推动了中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战略布局。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成立后,吸引了段路明等一批青年学者投身该领域研究。
在超冷原子技术领域,杨振宁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潘建伟透露,2009年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冷原子研究是当时最前沿的领域之一,实验进展正引领理论发展。2010年起,潘建伟团队开始构建国内超冷原子实验平台,如今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跻身国际前列。他感慨,杨振宁对物理学前沿的洞察力与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始终是团队前进的重要动力。
2019年,潘建伟团队将“墨子号”卫星载荷样机捐赠国家博物馆时,杨振宁出席仪式并发表感言。他提到,自己这一代人曾盼望中国“天亮”,如今终于看到国家未来充满希望。这句话令潘建伟印象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刊发长文纪念杨振宁。文中提到,杨振宁对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表示赞赏,并以费曼为例,强调应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空间,避免过度束缚。在教学方面,他主张加强高校间学术交流,多举办研讨会。对于科研管理,他提出建立考核淘汰制度,并建议选题时更关注课题的短期发展潜力。
杨振宁的影响力不仅限于物理学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校内活动中倡议全场默哀,称杨振宁的离世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作为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生前曾表示,若年轻三十岁,愿加入该校共创学术高峰。西湖大学发文回顾,杨振宁在晚年演讲中谈及对自然界的敬畏,认为世界结构的存在并非偶然。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也表达了对杨振宁的敬意。他指出,杨振宁与港中大的渊源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自1964年起,杨振宁多次到访港中大,担任荣誉教授、博文讲座教授等职,并在数学与物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卢煜明称,杨振宁的离世对全球学术界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复旦大学在缅怀文章中提到,杨振宁不仅以学术成就激励学子,还与该校有着深厚渊源。其父杨武之曾任复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本人也与谷超豪等学者合作,推动规范场理论等跨学科研究。2001年,杨振宁在上海演讲时预测,未来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将向应用领域倾斜,芯片、医学与生物工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产业界人士同样对杨振宁的离世表示哀悼。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回忆,每次与杨振宁见面,对方总能聊起各种话题。物理仅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他对文学、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同样充满好奇,并以认真的态度学习与分享。杨元庆称,杨振宁的内心世界丰富,对生命充满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