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一颗科学巨星悄然陨落。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从青年时期远渡重洋求学,到中年时期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效力,再到晚年仍坚持站在科研一线,杨振宁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杨振宁夫人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纪念文章中写道:"先生走时定是欣慰的。他这一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类进步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这份答卷上,既有"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物理学认知的辉煌成就,也有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不懈努力;既有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卓越建树,也有对后辈学子的悉心栽培。
在即将迎来九十岁生辰时,杨振宁曾写下英文诗作《On Reaching Age Ninety》,翁帆将其译为中文:"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是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是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福寿绵长,深深地感恩。"这简短的诗句,浓缩了一位科学家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翁帆在文中深情回忆:"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就像《小王子》所说,每当夜晚仰望星空,我相信先生会在某颗星星上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能从他那里汲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这段文字,既是对挚爱的缅怀,也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承。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堪称传奇。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回国后,他积极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促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清华大学,杨振宁创建了高等研究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物理人才。他常说:"培养人才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即便年过百岁,他仍坚持参加学术讨论,关心年轻学者的成长。
这位科学巨匠的离去,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哀悼。国际物理学界纷纷发表声明,称赞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国内学者则回忆起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提携后辈的温暖故事。
杨振宁曾说:"我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能够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如今,这位用一生践行科学报国理想的老人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科学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