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迎来新进展,嫦娥七号任务计划于2026年前后实施,将首次对月球南极展开科学探测,重点开展月表环境勘查与水冰研究。若此次任务成功证实月球存在水资源,中国或将成为全球首个在月表发现水的国家,为人类月球探索开辟新篇章。
目前,嫦娥七号任务进展顺利,探测器已整合来自七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六台国际合作载荷。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近日宣布,其研制的月球粒子监测仪正样设备已交付中方。其他参与国家包括埃及、巴林、意大利、俄罗斯、瑞士以及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各国设备共同构成多国联合探月的新格局。
据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介绍,此次搭载的六台国际载荷均经过严格遴选,兼顾科学目标与工程可行性。其中,着陆器将搭载三台设备:意大利研制的激光角反射器阵列用于月面高精度测量;俄罗斯研制的月球尘埃与电场探测仪研究近地表等离子体环境;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的月基天文望远镜则聚焦银河系、地球及全景天空观测。轨道器搭载的三台设备中,埃及与巴林联合研制的月表物质超光谱成像仪可分析月表成分,瑞士的月基双通道地球辐射能谱仪监测地球气候系统,泰国的空间天气监测装置则预警太阳风暴引发的磁扰动。
月球南极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焦点,主要因其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相似。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指出,南极部分高地存在连续百余天的光照条件,为人类长期驻留与作业奠定基础。而寻找月表水冰更是关键目标——若月坑中存在水资源,将极大推动月球基地建设与深空探索进程。
运载能力的提升为任务提供关键支撑。与执行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的长三甲系列火箭相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显著增强,使嫦娥七号可携带更多科学载荷。唐玉华透露,嫦娥七号采用“四器一星”架构,包括着陆器、轨道器、巡视器、飞跃器及中继星,各器均搭载科学设备,载荷种类与数量较此前任务翻倍。例如,嫦娥五号、六号仅携带五六种载荷,而嫦娥四号虽搭载十多种,但国际载荷仅四台,此次任务则实现全面突破。
作为后续任务,嫦娥八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同样落点月球南极,为2030年前后中国载人登月任务铺路。与嫦娥七号侧重科学探测不同,嫦娥八号将重点验证月壤原位利用技术。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彭兢解释,该任务拟通过高温熔融月壤并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建筑构件,探索月球就地取材建造设施的可行性。他强调,嫦娥七号与八号在设计阶段即明确独立使命,未采用备份星模式,因此两者在载荷规模、设备组成及科学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对“姊妹”探测器将通过联合探测与技术验证,协同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积累数据。该科研站由中国倡议发起,计划于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2045年前拓展至完整功能。其科学目标涵盖月球地质、月基天文、日地环境、基础科学及资源利用五大领域,旨在破解月球起源与演化之谜,研究宇宙早期演化,探索类地生存环境特征,并推进月球能源与物质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