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线城市的地铁依然拥挤,写字楼里的咖啡机持续运转,另一股“逆向”潮流却在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假期“逃离”熟悉的大城市,奔向那些曾被忽视的县城、小城,甚至老街巷。这股被网友戏称为“奔县潮”的现象,正在重新定义年轻人的旅行方式,也悄然改变着旅游市场的格局。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3年国庆假期,全国跨区域流动人次达到23.6亿,较往年大幅增长。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年轻人的目的地不再集中于北上广深或三亚、丽江等传统热门城市。山西应县、广东博罗、贵州镇远古城、福建长汀……这些过去鲜少出现在旅游榜单上的县城,突然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新宠”。高德地图最新发布的“扫街榜”“夜生活活力榜”“烟火城市榜”等榜单显示,夜生活最活跃的前五名城市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集体“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南昌、南宁、长沙、海口、洛阳等二三线城市;而在“烟火城市榜”前十中,仅有南京勉强算得上大城市,其余均为中小城市。这种“逆流而上”的旅行选择,仿佛是年轻人对大城市生活压力的一种无声回应。
这股“奔县潮”的兴起,并非偶然。传统旅游平台依赖“点评刷分”的模式,正逐渐失去年轻人的信任。那些动辄五星好评的餐厅,实际体验却往往令人失望;而真正有特色的小店,却因缺乏线上推广而难以被发现。高德地图的“扫街榜”则另辟蹊径,通过抓取用户的导航行程、到店频次等“用脚投票”的真实行为数据,结合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构建了一个几乎无法被刷榜的榜单。这种基于真实行为的评价机制,让那些藏在胡同深处、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口味的老店,突然成为全国游客争相探访的“网红”。
榜单上线仅23天,用户数便突破4亿。这意味着,在国庆当天,每三个网民中就至少有一个打开过高德“找小店”。那些没有古风滤镜、没有热搜加持、没有KOL带货的“真实摊子”,一夜之间被推上人气巅峰。北京某家原本默默无闻的馆子,因登上高德榜单头名而突然爆红,老板激动得几乎落泪——原本以为只能靠“人传人”慢慢积累口碑,如今却“人在家中坐,榜单天上来”。这种机制倒逼商家更加专注于产品和服务,因为日常回头客才是硬道理,而玩命砸广告、找水军拉分的传统套路,反而变得鸡肋。
“奔县潮”带来的不仅是旅游方式的改变,更为商家、游客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那些没有预算进行线下广告或抖音投流的小店来说,只要口味和服务过硬,就能通过“回头客榜单”“专程榜单”等机制被全国游客发现。一批原本低调的好店,因此迎来了源源不断的新客流。对游客而言,旅行不再只是“到此一游”,而是愿意为一碗地道的牛肉面、一次惬意的夜游,在小城多住几天,慢慢体会当地的温度。高德的美食榜和景点榜单显示,前20名中有15个城市和景点是重合的,这表明游客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既能品尝美食、又能感受风土人情的目的地。
对于小城来说,“奔县潮”带来了明显的“分流”效果。流量不再集中于北京、成都、杭州等热点城市,只要用心雕琢街巷美食、夜色老街,小县城也能吸引大量粉丝。镇远古城、长汀古城等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因被千万新用户点名而逐渐成为流量高地。从更深层次看,旅行正在用“人的脚步”给城市打分。当大城市越来越“千城一面”,小地方的人情味和独特风貌反而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关键。他们不再满足于走套路化的旅行路线,而是更喜欢扎进人群熙攘的菜市场、爷爷辈开的米粉店,或者静静待一晚上,看老房子日落。
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进某个小城的角落,意外发现一家老面馆,老板热情地和你唠嗑,汤底鲜得让人想家;或者在老街巷边,看着晚霞、听着路边大妈跳广场舞,突然觉得自己的节奏慢了下来。这正是“奔县潮”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逃离大城市,而是回归真实的自己。当高德榜单的算法将城市、县城、小店一层层推到大众眼前,它不仅给了商家机会,也还原了旅行应有的自由。
你怎么看这股“奔县潮”?是否有本地宝藏小店或小城值得推荐?或者你曾在“扫街”过程中发现过哪些惊喜?欢迎留言分享,说不定下一个火爆的小城,就来自你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