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车续航或迎飞跃!三大技术突破,全固态电池“卡脖子”难题迎刃而解

   时间:2025-10-19 20:07:0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攻克了固-固界面接触这一核心技术难题,推动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质的飞跃。据实验数据显示,新型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公斤,较当前主流电池提升近一倍,这意味着同等重量下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实现翻倍增长。

传统固态电池研发长期受制于材料特性矛盾。硫化物固体电解质质地坚硬易碎,而金属锂负极则柔软如橡皮泥,二者结合时形成的界面如同将泥浆涂抹在陶瓷表面,存在大量微观缝隙。这种不完美接触导致锂离子传输受阻,直接影响电池充放电效率与循环寿命。

针对这一技术瓶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发出"碘离子界面调控技术"。该技术通过引入碘离子作为动态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自动流向电极与电解质接触区域,填补微观空隙。实验表明,这种"智能填充剂"可使界面接触面积提升90%以上,彻底消除传统固态电池对外部加压系统的依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则从材料结构创新入手,开发出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柔性电解质框架。该框架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构建三维网络结构,既保持了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性,又赋予其类似保鲜膜的柔韧性。测试显示,这种新型电解质可承受2万次弯折而不损坏,同时通过化学修饰将锂离子迁移数提升至0.78,使电池储电能力较传统设计提高86%。

清华大学团队在电解质改性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引入含氟聚醚材料构建耐高压界面层。氟元素的强电负性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保护膜,有效阻挡高压条件下的副反应。经严格测试,改造后的电池在满电状态下通过针刺实验和120℃高温考验,实现安全性能与能量密度的双重提升。

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显现。新型全固态电池采用金属锂负极,配合硫基等低成本正极材料,彻底摆脱对钴、镍等稀缺金属的依赖。据测算,电池制造成本可降低40%以上,同时材料回收率提升至95%,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工程化验证阶段,科研团队构建的50Ah级全固态电池样件,经过5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达9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电池在无外部加压条件下,体积能量密度达到510Wh/L,较传统液态电池提升35%,为整车轻量化设计开辟新路径。

这项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专家指出,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将引发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连锁变革,预计到2030年可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目前相关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多家车企正与科研机构合作推进装车测试。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