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追忆杨振宁先生:从西南联大走出,为科学奉献一生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5-10-19 21:42:1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在寒冷的秋日里离开了我们,也带走了人们对西南联大那段辉煌历史的记忆。

杨振宁先生与文学曾有过一次特殊的交集。2000年9月21日,他写下散文《中国现代文学馆与鲁迅头像》,记录了1999年夏日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芍药居新馆的经历。当时,这座尚未正式开馆的文学殿堂,让这位物理学家深感震撼。他认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其惨痛与悲壮、辛酸与激昂,都深深镌刻在现代文学之中,而这座文学馆正是这些历史记忆的永恒保存地。在花园漫步时,他对法国华裔雕塑家熊秉明雕刻的“鲁迅头像”驻足良久,铜像背后的文字“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更让他深受触动。

尽管那次参观未能与先生当面交流,但2017年的一次机会,让作者得以亲耳聆听杨振宁的发言。当年11月1日,北京大学举办“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南联大学子,95岁高龄的杨先生身着深色毛衣,精神矍铄地走上讲台。他的发言朴实无华,却充满深情,全场掌声经久不息,既是对他科学贡献的敬意,也是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致敬。

杨振宁在发言中回顾了西南联大的深远影响。他指出,这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产生了难以言表的影响。他特别提到自己在西南联大的“幸运经历”:1942年本科毕业时,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撰写学士论文,研究对称性在分子物理学的应用,这一领域后来成为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柱;1946年成为研究生后,又在王竹溪教授指导下研究统计力学,这一领域同样成为物理学的新前沿。他感慨,自己能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接受如此优质的教育,实属幸运。

西南联大的精神,正是杨振宁一生的写照。抗战烽火中,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坚守教学与学业,他们的信仰与信念,如校歌所唱:“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这种悲壮与希望交织的精神,铸就了联大学子不屈的品格,让他们主动站在时代前沿,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奔走呼号。

杨振宁先生正是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探索,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取得里程碑式成就。20世纪50年代,他与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他还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为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开辟新方向。2003年,他选择回国定居清华,倾注心血培养科学人才,推动中外科学交流。

如今,这位科学巨匠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载史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