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变革浪潮中,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强安全性和优异低温性能,正成为全球电池技术竞争的核心赛道。作为深耕氟化工领域三十余年的龙头企业,多氟多凭借材料创新与技术突破,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位于河南焦作的氟基新材料创新中心实验室里,多氟多研发团队正专注开展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试验。研发负责人周阳向记者透露,公司固态电池研发的核心是构建本质安全电芯体系。"能量密度由正负极材料决定,我们的突破点在于开发适配高能量密度体系的固态电解质,确保安全性能。"据介绍,多氟多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通过引入强吸电子含氟基团,成功匹配4.7V高电压正极材料,同时实现与金属锂负极的兼容。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长期产学研合作。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团队提出的"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策略,为多氟多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该技术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在电极表面形成富含氟化物的稳定界面层,使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到0.6mS/cm,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40Wh/kg,循环寿命突破800次,并通过热箱、针刺等严苛测试。周阳强调:"技术转化必须紧扣市场需求,从新能源汽车长续航到储能电站高稳定性,安全与能量密度的平衡始终是研发重点。"
多氟多的技术底气源于氟化工全产业链布局。作为全球最大的铝用氟化盐生产商,公司在无水氟化氢等基础原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通过布局双氟磺酰亚胺锂、含氟溶剂等新能源材料,构建起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矩阵。"含氟材料是固态电解质的骨架。"周阳解释,特种无机氟和有机氟材料形成的宽电化学窗口,为电解质提供了优异的动力学性能和负极钝化能力。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多氟多采取多线并进策略。2017年启动的硫化物电解质研发,瞄准海外垄断的高离子电导率技术;2021年布局的聚合物/凝胶体系,则利用其低温适应性和加工便利性优势。子公司浙江中宁硅业开发的多孔碳沉积硅技术,使硅碳负极容量突破1500mAh/g,体积膨胀率显著降低,已在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实现应用。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与清华大学的复合锂负极合作项目,预期将实现1500mAh/g比容量和超500次循环寿命的技术目标。
面对产业化热潮,多氟多保持战略定力。公司制定明确技术路线图:2027年前实现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突破1mS/cm,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中期目标锁定本质安全电池,计划在2027-2029年实现耐过充、抗针刺、无热失控的高比能量固态电池量产。在技术路径上,公司认同"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的渐进式发展,认为半固态电池可快速改善现有锂电池性能,为全固态技术积累经验。
目前,多氟多已构建起从电解质到负极材料的完整技术体系,并与多家下游车企、储能企业建立深度合作。随着340Wh/kg固态电池产线具备装车能力,这家氟化工巨头正以材料创新为支点,撬动固态电池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