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波士顿动力的Atlas和本田ASIMO还在实验室里以百万美元级成本展示机械天赋时,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已携着“击穿底价”的锐气闯入全球市场。宇树科技G1机器人以9.9万元起售价叩开消费级大门,双足机器人R1更将价格压至3.99万元,四足机器狗的全球热销更印证了中国制造在机器人领域的成本优势。这种后来者居上的态势,让马斯克也不得不承认Optimus的降本之路难以绕开中国供应链。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十大潜力应用场景的发布揭示着产业变革的方向:从汽车制造的分拣配料到船舶制造的打磨抛光,从石油化工的产线巡检到电力生产的电站操作,中国优势产业的场景库正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天然试验场。但场景的铺开与技术的突破之间,仍横亘着一条需要跨越的鸿沟——如何让这些钢铁之躯真正理解物理世界并做出智能决策。
中美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分野。当中国企业在供应链整合与成本控制领域攻城略地时,特斯拉与Figure AI正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重塑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特斯拉Optimus将自动驾驶视觉算法与语言模型上下文理解能力深度融合,实现声纹识别与情绪感知的拟人化交互;Figure AI的Helix模型仅通过新增数据集便完成从工业物流到家务场景的跨越,这种通用具身智能的进化速度,暴露出中国企业在软件生态层面的滞后。
产业繁荣的表象下暗藏技术隐忧。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被工作人员搀扶退场的“秧歌机器人”、靠遥控器牵引的展位样品、马拉松赛场上半途趴窝的参赛者,这些场景折射出续航、运动控制等基础能力的短板。传感器精度不足导致环境感知失真,多模态交互缺失造成任务执行僵化,即便在已落地的工业场景中,优必选Walker S1的毫米级质检仍需依赖预设程序,智元机器人的电力巡检仍停留在简单环境适应阶段。
资本市场的狂热与产业现实的割裂愈发明显。2025年上半年全球140亿人民币融资中,中国占据六成份额,北京、深圳、湖北百亿级专项基金的设立更将赛道热度推向顶峰。但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全球22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中,过半数中国企业的融资轮次仍停留在天使到A轮阶段。这种早期融资特征与头部企业订单突破形成的反差,暴露出产业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商用仍需跨越的鸿沟。
海外竞争对手的技术突破持续冲击着产业认知。特斯拉Optimus V3通过微型丝杠与腱绳传动实现22自由度灵巧手操作,预计采用的轻量化方案将运动能力逼近人类水准;Figure 03叠衣服演示中展现的末端执行系统精度,证明其灵巧手设计与感知系统的协同已达新高度。更关键的是,这些突破均基于统一的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无需额外编程即可实现跨场景任务迁移,这种通用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与中国企业“硬件先行、软件跟进”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企业的突围路径正在显现。中控技术“领航者2号”在石化企业高风险场景的落地,证明特定工业场景的深度适配能力;宇树科技开放机器人平台吸引客户自主创新,探索开源生态的可能性。但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突破仍是核心瓶颈,当王兴兴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直言“AI不够用”时,既是对产业现状的清醒认知,也暗含着对技术突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