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嫦娥六号月壤样本的最新研究,为太阳系物质演化史揭开了新的篇章。科研团队在月壤中发现了来自外太阳系小行星带的CI型陨石残留物,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内太阳系物质迁移的传统认知,也为月球水资源成因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相关成果已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作为太阳系演化的"活化石",陨石是研究行星形成的重要载体。然而地球环境对陨石保存极为不利,大气摩擦与地质活动导致99%以上的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抵达地表前就已损毁。这类特殊陨石仅占地球陨石记录的0.8%,却富含水、有机质等挥发性物质,其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的小行星带。
月球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保存陨石撞击记录的理想场所。缺乏大气层的保护,使得月球表面完整保留了数十亿年来的撞击痕迹。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本进行微观结构分析,首次在月球正面发现了CI型陨石的撞击残留物。
研究显示,这些直径仅数十微米的残留物呈现典型的快速冷却结晶特征。科研人员推断,当富含挥发分的CI型小行星撞击月球时,高温熔融物质在真空环境中迅速凝固,形成了这些特殊的矿物组合。数据分析表明,月球表面此类陨石残留物的丰度是地球的数十倍,暗示过往研究可能严重低估了碳质陨石对地月系统的撞击贡献。
研究团队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月壤中的部分水分子与CI型陨石的挥发分成分高度吻合。这种外源输入机制与月球内部脱气作用形成互补,为构建更完整的月球水循环模型提供了关键证据。该发现或将推动未来月球探测任务聚焦特定区域,以寻找更多太阳系早期物质演化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