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近日宣布,其研发的3D微纳机器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未来“纳米医生”进入人体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款直径仅40微米的微型装置,形似微型夹子,却能在微观尺度上完成抓取细胞、释放药物颗粒等精密操作。
科研团队采用超快激光脉冲技术,在眨眼时间内完成百万亿次“雕刻”,使激光能量精准聚焦于微米级区域,从而构建出结构复杂的机械手。这种工艺不仅保证了装置的精密性,还为其在微观环境中的操作奠定了基础。
该装置的移动能力依赖于底部的磁驱动模块。通过外部磁场控制,模块能像指南针般响应磁场方向变化,带动机械手在微观世界中灵活穿梭。实验显示,其能够绕过障碍物并精准抵达目标位置,为后续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智能抓握功能。科研人员利用pH响应材料,使机械手具备环境感知能力。在酸性条件下,机械手自动闭合以抓取细胞;进入碱性环境后则自动松开。这种“遇酸闭合、遇碱释放”的特性,使其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工作状态。
目前,这项技术仍处于实验室优化阶段,但其展现的潜力已引发医学界关注。未来,该装置有望实现无需开刀即可精准捕获癌细胞、无需注射即可定向输送药物等应用场景,为微创医疗技术开辟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