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车研究院刘琦:以数据为基、大模型为翼、平台为桥 引领装备制造AI变革

   时间:2025-10-22 04:39:5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智能体专业赛在“99全球链商节开幕式暨丰台对外开放发展推介会”上正式拉开帷幕。该赛事聚焦人工智能与工业系统的深度融合,旨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赛事启动后,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智能体专业赛说明会暨大赛组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随即召开。会后,记者就工业智能体建设核心议题专访了中车研究院人工智能所副所长刘琦,深入探讨了数据治理、大模型创新与平台化赋能的实践路径。

作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中车在工业智能体建设中的数据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车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专项行动,高度重视数据治理和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近期,由中车建设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成功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可信AI”数据集质量评估,获得4级最高评级,创造了制造业领域中央国资企业首个通过该等级评估、首个通过评估的多模态数据集的“双首个”纪录。

中车研究院牵头设计了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的方法论与工作体系,编制建设规范与指南,推动数据集建设标准化、体系化发展。该数据集已支撑中车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核心业务领域,实现对动车组、大功率机车等装备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与优化,覆盖设计参数优化、制造质量控制、运维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全流程。

在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中车在工业大模型开发领域实现了多项创新。今年9月1日,由中车研究院开发的“中车斫轮”大模型完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成为轨道交通行业首个通过相关管理办法备案的大模型系统,标志着其在数据安全治理、模型机制透明度、内容生成合规性等方面全面对标国家监管要求。

技术架构方面,中车构建了“五高五全”的“斫轮”行业大模型体系,覆盖业务全流程、管理全覆盖、客户全周期、产业全领域、行业全生态,贯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同时,创新推出通专融合的智算架构,实现通用大模型与工业专业小模型的优势互补,满足工业高精度、高可靠需求。中车还发布了全球首个工业垂类大模型测试平台,覆盖轨道交通行业50余个典型应用场景,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在应用层面,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成为典型案例。传统仿真计算周期长、资源消耗大,中车基于科学计算大模型平台构建的智能化仿真大模型,将计算效率从24小时缩短至10秒级,结果误差小于8%,与传统仿真相当。

平台化建设是中国中车推动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战略。中车慧衍工业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专注于构建开放工业生态,提供全链路、全场景平台支持。该平台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算法工具集,支持零代码拖拽连接,快速构建数据智能分析应用;二是工业边缘专用设备,实现轻量化云边协同,智能应用一键部署至工业现场;三是算法开发者中心,支持多编程语言、多算法环境,实现自动化封装。

在具体应用中,中车聚焦制造业核心价值流,重点打造“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三大领域13个核心流程场景。研发设计领域,在城轨车辆外观造型、图样审查规则生成、牵引系统温度场仿真等场景取得突破;生产制造领域,试点建设生产线作业流程模拟分析、工业缺陷检测、生产安全智能管控等场景,缩短生产试制周期,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水平;运维服务领域,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在安全行车监测、核心部件健康管理、故障检测等场景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国中车的技术优势正逐步向其他行业延伸。例如,在钢铁行业,中车基于无人驾驶、智能排程、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了国内首套“绿色+人工智能”钢水无人化运输系统,助力钢铁行业运输流程智能化升级。

目前,中国中车正通过“14468”人工智能发展蓝图的系统实施,加快推动AI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致力于成为系统解决方案领航者、人工数智产业链核心建设者、新型工业化驱动者、新质生产力引领者。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