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科院“铜”招妙解难题:铜离子助力电催化甘油氧化迈向高效生产

   时间:2025-10-22 06:20:24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绿色化学技术领域,一项突破性成果为生物质电催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研发的电催化甘油氧化技术,通过创新催化剂设计解决了工业应用中的关键瓶颈,使这一清洁低碳工艺向规模化生产迈出重要一步。

传统甘油氧化工艺依赖高温高压环境,需使用有毒氧化剂和溶剂,不仅能耗高且污染严重。作为生物柴油生产的副产物,甘油若能通过绿色途径转化为药物、食品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电催化甘油氧化技术以水为氧化剂、绿色电能为能源,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完成反应,同时可替代电解水制氢中的高能耗析氧环节,实现化学品生产与绿氢制备的协同优化。

然而,该技术向工业级应用推进时遭遇重大挑战。当电流密度提升至800 mA cm−2的工业标准时,钴、镍等常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会发生表面结构崩塌,导致催化效率骤降。这种"氧化非晶化"现象使目标产物甲酸的法拉第效率从理论值大幅跌落,同时造成电能与原料的双重浪费,成为制约技术产业化的核心障碍。

研究团队提出的Cu2+掺杂策略(Cu-GOR)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微量铜离子(浓度仅为反应物的1%),利用Cu2+/Cu+的可逆氧化还原特性,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动态保护层。这种机制有效维持了Co3O4等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完整性,抑制了高电流密度下的非晶化进程。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泡沫镍负载Co3O4催化剂时,Cu2+的引入使甲酸法拉第效率从62.2%提升至99.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6×6 cm²电极的放大测试中,系统连续运行100小时仍保持稳定,甘油氧化产物收率达13.2 g h−1。该策略具有良好普适性,可扩展至镍基材料等过渡金属氧化物体系,并适用于5-羟甲基糠醛等多种生物质原料的电氧化反应。

这项成果为生物质电催化技术提供了全新设计思路。通过金属离子掺杂调控催化剂表面电子结构,既保持了高电流密度下的反应活性,又显著提升了材料稳定性。相关研究已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为绿色氢能产业中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