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科技领域迎来重磅消息——宇树科技正式发布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作为H系列的升级产品,这款机器人凭借更贴近人类的形态设计和显著提升的运动性能,迅速成为行业焦点,也标志着我国在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探索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资本市场对这一赛道的热情持续升温,2025年1月至6月,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完成83起投融资,总额突破140亿元,融资频次与规模均超2024年全年水平。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13家产业链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宇树科技更计划于第四季度提交IPO,投后估值超120亿元。
从产品特性看,Unitree H2身高1.8米,体重70公斤,外形设计高度拟人化。官方视频中,机器人身着衣物后几乎与真人无异。相较于前代H1,H2在灵活性与稳定性上实现质的飞跃,并新增仿生人脸模块,使其更接近科幻作品中描绘的机器人形象。尽管具体参数尚未公布,但动态演示已充分展现其运动控制能力的突破。
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已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据不完全统计,主流企业推出的产品超过20款,覆盖教育、服务、科研、工业四大领域。优必选Walker系列以双足行走稳定性见长,主攻公共服务与家庭场景;天工机器人打造的纯电驱拟人奔跑机器人,凭借550万亿次/秒的算力,在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斩获100米短跑冠军;小米CyberOne则聚焦情感交互与成本控制;达闼科技通过5G技术实现云端智能机器人远程操控;科大讯飞结合AI语音技术强化教育服务功能。
差异化竞争策略下,头部企业正构建"技术突破-量产加速-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竞争力。傅利叶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R-3C在2025年上海工博会首秀,开普勒K2大黄蜂成为全球首款商业可售混动架构机器人,智元远征A2在云栖大会亮相。这些产品通过融合大模型与AI技术,显著提升了自然交互与环境适应能力。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高精度传感器、电机控制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长期稳定性有待提升;商业化层面,应用场景尚未完全释放,用户接受度与支付意愿存在不确定性。以优必选为例,其Walker系列虽斩获4.3亿元订单,但2024年全年仅交付10台,量产能力遭质疑。禾川科技、新松机器人等企业也面临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亏损的困境。
全球范围内,商业化难题同样突出。波士顿动力虽技术领先,但长期依赖母公司输血;软银Pepper机器人因成本高企、售价低廉,于2019年停产,其欧洲部门2023年亏损近3000万美元后申请破产;法国Aldebaran Robotics虽售出约3.7万台Nao和Pepper机器人,终因亏损严重于2021年暂停运营。
分析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亏损主因包括:技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昂,市场需求不明确,应用场景有限。当前产品主要集中于教育、娱乐、家庭陪伴等消费级市场,以及医疗、安防、工业等专业领域,但规模化销售尚未形成,导致企业难以通过量产降低成本。
尽管挑战重重,市场潜力仍被广泛看好。GGII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占比约25%;高盛则给出1540亿美元的乐观预期;马斯克更预言长期需求或达100亿台。随着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这一赛道有望成为引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