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迎来新突破。日本两个科研团队近期通过创新技术,成功将致病性T细胞转化为具有治疗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并在动物实验中验证了其疗效,为开发精准、低副作用的细胞疗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体免疫系统依赖精密的调控机制维持健康,其中调节性T细胞是抑制免疫细胞过度激活的关键角色。然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中,这类细胞的功能常出现减弱或失调,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目前,科学家正探索通过增强调节性T细胞活性来恢复免疫平衡,但现有疗法多通过抑制整体免疫反应发挥作用,易引发感染等副作用,且部分技术难以规模化生成具有抗原特异性的调节性T细胞。
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策略,利用人体内现有的T细胞资源,大规模制备具备治疗潜力的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他们先将传统效应T细胞激活,随后通过特定抑制剂与细胞因子的组合处理,促进关键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使细胞获得类似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表观遗传特征。这一方法在人类和小鼠的记忆性、效应性T细胞中均取得成功,显示出广泛适用性。在动物实验中,经此方法转化的调节性T细胞有效控制了炎症性肠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自身免疫反应,显著减轻了疾病症状。
另一项研究中,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团队将相同技术应用于寻常型天疱疮的小鼠模型。这种疾病由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驱动,导致皮肤出现疼痛性水疱和溃疡。研究人员将致病T细胞转化为功能稳定的调节性T细胞后,将其输入小鼠体内。这些细胞能够迁移至皮肤相关淋巴结,在局部扩增并抑制致病T细胞的活化及自身抗体的产生,最终缓解了皮肤病变。
参与研究的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指出,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T细胞分化路径,实现了从致病细胞到治疗细胞的转化,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较于传统疗法,这种方法能够针对特定抗原生成调节性T细胞,减少对整体免疫系统的干扰,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