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中国白酒科技发展历程的盛会在贵州遵义拉开帷幕——“85鉴定”40周年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来自酿酒、微生物、食品工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共同追溯中国白酒行业科研创新的源头,探讨产业技术升级的未来方向。

活动核心聚焦于1975年启动的“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当年,为突破茅台酒产能瓶颈、探索传统工艺标准化路径,国家科技办公室将该项目列为重点中试工程,并抽调茅台酒厂原厂长郑光先等20余名技术骨干,在遵义汇川区石子铺建立试验基地。经过十年攻关,科研团队在气候模拟、菌种培育、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最终于1985年通过由严东生、方心芳、周恒刚等22位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鉴定委员会验收,这场鉴定会因深远影响被载入行业史册,史称“85鉴定”。
作为“中国白酒一号工程”的直接传承者,贵州珍酒在纪念活动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与会代表先后走进珍酒赵家沟生态酿酒区与石子铺老厂区,现场观摩智能制曲系统、酱香酒酿造工艺等现代化生产环节,并重点探访了“85鉴定”原址。在品鉴环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马勇对珍酒品质给予高度评价:“酒体酱香浓郁,曲香与花果香、焙烤香层次分明,口感醇厚细腻,空杯留香持久,堪称大曲酱香典范。”

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在主题报告中,通过对比1976年“巴黎审判”葡萄酒品鉴会与“85鉴定”的历史意义,揭示了两场评酒会对行业技术规范化的推动作用。他指出:“‘85鉴定’不仅验证了茅台酒工艺的可复制性,更奠定了中国白酒从经验传承向科学研究的转型基础。”
在嘉宾对话环节,多位“85鉴定”亲历者首次公开了项目背后的细节。据介绍,试验初期团队曾面临气候差异导致发酵周期延长、本地微生物群落适配等难题,最终通过构建人工窖池环境、筛选优势菌种等技术手段实现突破。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该项目形成的“环境模拟-工艺优化-质量管控”体系,至今仍为白酒行业技术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