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灯火璀璨,漆黑的夜空被远处升腾的火焰划破。随着倒计时归零,长征火箭裹挟着震耳欲聋的轰鸣直冲云霄,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团队成员董恬攥紧双手,指甲深深陷入掌心——由她和顾欣教授共同设计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此刻正随着三名航天员的脚步叩问苍穹。
“当倒计时结束的瞬间,整个发射场都在震颤。”目睹航天员身着印有自己设计标识的航天服走向发射架,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顾欣的声音微微颤抖。这是继神舟十七号任务标识后,川美设计团队第二次承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核心视觉设计任务。2024级研究生董恬抚摸着胸前的观摩证补充道:“看到标识随着飞船升空,那种震撼远超任何设计图纸带来的成就感。”
该标识以轴对称结构构建视觉主线,航天员头盔居于核心位置,顶部镌刻的“2025”字样与下方地球投影形成时空对话。双圆环设计取法古代天文仪器,既象征宇宙星体的运行轨迹,又暗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当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组合体在星轨中完成对接,地球轮廓在组合体下方若隐若现,恰似一幅展现家国情怀的太空画卷。
“每个元素都经过上百次推敲。”顾欣透露,设计团队历时月余,从80余件初稿中筛选出4件参与全国网络票选。最终方案融合了现代航天科技与传统美学:球形头盔的面窗采用渐变镀膜工艺,在特定角度会反射出空间站对接时的金色光芒;环绕的星轨线条经过精密计算,确保在不同介质呈现时都能保持视觉平衡。
这场太空视觉盛宴的背后,是川美持续推进的“设计+航天”育人模式。据校方介绍,以副院长段胜峰牵头的创作团队,系统研究了国内外30余个航天任务标识,最终形成“科技叙事+文化表达”的独特设计语言。除神舟二十一号方案外,另有天舟九号、神舟二十号等3件作品入围官方票选,设计者黄湲媛、孔焱冰等学生均获得航天部门颁发的纪念证书。
“我们的课堂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川美设计学院负责人表示,通过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了“国家命题引导创作实践”的特色培养路径。此次任务标识的最终确定,不仅验证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更为航天视觉体系建设提供了具有中国气派的设计范本。
当飞船穿越大气层,化作夜空中最亮的星,董恬在观测笔记上写下:“设计不是冰冷的图形堆砌,而是用视觉语言讲述中国航天的壮丽史诗。”此刻,嘉陵江畔的川美校园里,新的创作课题正在酝酿——为下一次星辰大海的征程,准备更富文化张力的视觉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