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烽火中铸魂:高校地标见证抗战精神 青年接棒续写时代华章

   时间:2025-11-03 02:40:5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高校校园里,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精神地标,正诉说着抗战时期的动人故事,激励着当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西南联大旧址、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重庆大学抗战遗址……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西南联大旧址的展柜前,一群大一学生正驻足聆听。泛黄的论文手稿、布满岁月痕迹的三角校徽、"刚毅坚卓"的治印,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讲述着那段特殊的历史。这所仅存八年的大学,在战火中培养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观看情景剧、参与宣讲团等活动,深刻感受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精神力量。一位学生感慨道:"前辈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求学、报效祖国,这种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在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成为跨国大爱的见证。32页印满难民手印的名单、300余张珍贵照片、50多件史料实物,生动再现了1937年南京沦陷期间,拉贝先生与其他国际友人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20多万中国难民的壮举。著名的《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的暴行,成为那段历史的重要铁证。今年暑假,南京大学学生团队运用现代技术,将这段历史带到国际舞台,让拉贝故事在德国汉堡和丹麦哥本哈根焕发新生。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者约30万人次,留言超过30万字,和平的使命正在年轻一代中接力传承。

重庆大学的校园里,两座特殊的建筑静静矗立。工学院楼外墙上的弹痕清晰可见,1940年轰炸中深嵌墙体的三枚未爆炸炮弹,见证了师生们在废墟中坚持求学的坚韧。不远处的七七抗战大礼堂,暖黄色的外墙透着历史的厚重。1937年底,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时借用此地修建礼堂,纪念七七事变。这里曾是战时文化高地,郭沫若、徐悲鸿、周恩来等都在此留下足迹。如今,工学院楼仍作为教学场所使用,七七抗战大礼堂则通过放映红色电影、举办文化展演等方式,延续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学生们用废墟中的碎石建成纪念碑,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

这些精神地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信仰的传承。从西南联大的教育火种到拉贝纪念馆的人性光辉,从重庆大学的坚韧风骨到跨越国界的和平使命,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激励当代青年奋进的生动画卷。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