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一支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组织的南极科考队伍正式启程,奔赴地球最南端。此次科考任务由“雪龙”号与“雪龙2”号两艘科考船共同执行,汇聚了来自国内80余家科研机构的500余名科研人员。值得关注的是,泰国、智利、葡萄牙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工作者也受邀参与,形成了国际化的科研合作团队。按照计划,这支队伍将于2026年5月完成全部考察任务后返程。
本次南极科考的核心任务涵盖三大领域。首要任务是完善秦岭站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系统优化提升该考察站的运行保障能力,为长期开展极地科学研究提供更坚实的支撑。第二项重点工作是深化对南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作用的研究,科考队将通过多学科综合调查观测,获取更全面的南极环境数据。第三项任务聚焦科技创新,首次尝试在南极内陆冰层深处开展湖泊科学钻探试验,这项突破性研究将使用国产热水钻和热融钻系统,在超过3000米的冰层下实施洁净取样,探索冰下湖的独特生态环境与地质构造,为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存在形式和全球气候演变提供关键数据。
在装备技术验证方面,科考队将开展多项国产设备的实地测试。自主研发的“雪豹”6×6轮式载具和THT550全液压大功率牵引装备将在南极极端环境中接受检验,验证其适应性和可靠性。同时,自动观测系统、卫星遥感技术、生态潜标以及磷虾多联网系统等先进技术也将在南极考察中首次应用,这些技术的推广将显著提升我国极地科研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