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近日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开启为期约一年半的极地科考征程。此次考察预计于2026年5月结束,将由"雪龙"号与"雪龙2"号双船协同保障,来自全国80余家单位的50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并首次邀请泰国、智利、葡萄牙及中国港澳地区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力量共同开展多学科研究。
本次考察的核心任务包含三大板块:首先将重点推进秦岭站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包括科研栋内部系统升级、储油供油体系优化以及通讯网络覆盖增强等工程;其次在南极半岛、阿蒙森海、罗斯海等典型海域实施跨学科综合观测,通过海洋生物采样、大气成分分析、冰川动态监测等手段,系统研究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第三项任务聚焦科技创新,将开展我国首个南极内陆冰层深处湖泊科学钻探试验,同时对两款国产极地装备进行实地验证。
在装备创新方面,两型自主研发的极地特种装备首次投入实战应用。其中THT550履带式牵引车采用独立驱动四履带底盘设计,通过优化接触面积分配,可在零下50℃的冰雪路面保持最大牵引效能,其动力系统经过特殊防寒处理,确保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另一款"雪豹"6×6轮式载具则突破传统设计,采用六轮独立悬挂与可变胎压技术,既能适应松软雪地行驶,也可通过调整轮胎压力增强碎石路面通过性,该装备搭载的模块化任务舱可根据不同科考需求快速更换功能组件。
国际合作成为本次考察的突出亮点。通过建立跨国数据共享平台,考察队将与多个国家科研团队实时交换海洋温度、盐度、浮游生物等观测数据。在罗斯海区域,中泰联合科考小组将共同开展微塑料污染调查;与智利合作的气象观测站则重点监测南极涡旋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这种开放共享的科研模式,为构建南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网络提供了新范式。
此次钻探试验选址于南极内陆冰盖某处未知冰下湖区域,计划通过千米级冰芯钻取获取冰下湖水样本及沉积物。科研团队开发了新型热熔钻进系统,该装置通过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可在避免污染的前提下穿透厚冰层。同步部署的自主水下机器人将携带多参数传感器,首次对冰下湖的物理化学环境进行原位探测,这项研究有望发现极端环境下的新型微生物群落,为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