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汽集团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时,市场为之震动——这家曾深陷亏损泥潭的汽车巨头,以71.2亿元的扣非净利润实现惊天逆转,与2024年全年54.09亿元的巨额亏损形成鲜明对比。这场跨越百亿的财务逆袭,不仅标志着企业重掌经营主动权,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支撑利润飙升的核心动力来自销量突破。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上汽集团前三季度整车批售量达319.3万辆,同比增长20.5%。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超越"价格战"的深层变革:经营性现金流储备突破319亿元,同比增长70.88%;期间费用率下降2.29个百分点,其中销售与财务费用显著缩减,研发投入却持续加码。这些数据勾勒出一家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轨迹。
管理层的更迭成为转型的催化剂。2024年下半年,王晓秋与贾健旭组成的新领导班子,迅速推出《上汽集团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通过构建"大乘用车事业群",企业重构了自主品牌的人才架构与营销体系,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协同作战的合力。这种组织变革的效果立竿见影: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跃升至64%,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34%,形成新的增长极。
技术战略的重构才是这场逆袭的深层密码。面对智能电动化浪潮,上汽集团打破"灵魂论"的桎梏,以开放姿态拥抱行业强者。2025年2月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尚界"品牌,5000人专项团队与60亿元首期注资的投入力度,彰显出破釜沉舟的决心。这种转变并非对过往的否定,而是基于1500亿元研发投入积累的务实选择——当技术积累达到临界点,开放合作成为突破瓶颈的最优解。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上汽集团对合资板块实施"技术反哺"战略。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宣布,2025年起新车型产品定义将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彻底扭转合资车企"外方主导、中方适配"的传统模式。这种转变已初见成效:通用品牌在中国市场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证明中国团队的技术积累与市场洞察力足以支撑合资品牌转型。
财务数据的改善与战略转型的成效,在市场结构中得到印证。自主品牌与新能源车的双轮驱动,使上汽集团摆脱了对合资品牌的依赖;而合资板块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的利润回升,则构建起更稳健的盈利结构。这种"双循环"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传统车企的规模优势,又注入了创新企业的敏捷基因。
尽管季度财报亮眼,但上汽集团仍面临严峻挑战。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海外市场的拓展压力,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如何在技术开放与自主创新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将国内市场的转型经验复制到全球市场,这些课题将决定这家老牌车企能否真正重返巅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通过这场自我革命,上汽集团已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值得研究的范本——当传统巨头放下身段拥抱变革,其释放的能量可能重塑整个产业格局。















